此次考察之所以选择了瑞士和瑞典作为考察对象国,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以往我国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考察和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一些大国,而对瑞士和瑞典(以下简称"两瑞")这两个欧洲小国关注较少。瑞士是世界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也是欧洲较发达的国家。研究两国人力开发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两瑞都是实行高工资、高税收和高福利制度的国家,在当前减少国家干预、强化市场竞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深入了解两瑞的职业教育政策走向,对于我们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政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三,两国在教育制度上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体制:瑞士实行双轨制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以企业主导的学徒培训为主;瑞典实行单轨制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以学校主导的职业训练为主。因此,对比两种有代表性的职教体制的长处和短处,对深入研究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将有神益。
此次考察期间,在瑞士,考察团除了同瑞士经济部职业教育司、伯尔尼州和瑞士职业教育所的负责人进行交流外,还先后访问了瑞士工艺与技术联合会、苏黎士职业教育指导中心、苏黎士机场酒店公司、纽莎泰尔职业教育中心,参观了因斯镇学校、私立里诺士酒店管理学校。在瑞典,考察团先后访问了斯德哥尔摩市泰比传媒职业高中、奥索综合高中、瑞典民众大学、国家教育署、瑞典教育部、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等机构。
通过此次考察,使我们对两瑞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虽然两瑞都是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上与我国有很大不同,但两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很多经验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我们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值得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一)瑞士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改革趋势
●瑞士概况及其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
瑞士联邦是位于中欧的内陆国家,面积4.13万平方千米,人口700多万人。瑞士全国有26个州,居民中讲德语者占64%,讲法语者占19%,讲意大利语者占8%。在对外关系上历来奉行中立政策,两次世界大战均未卷入。在经济上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政府干预极少。吸收大量外籍工人从事工资较低的劳动。受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自1991年,瑞士进入战后最长的一次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持续上升,国家财政恶化。1994年以后,经济开始逐渐回升。瑞士工业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精良,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医药、钟表、食品加工和纺织是瑞士工业的支柱产业。除ABB、雀巢等著名大公司外,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旅游业发达,是仅次于机械制造和化工医药的第三大创汇行业。瑞士实行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人均国民收入名列世界前茅。
瑞士非常重视教育和人力开发。九年义务教育后实行双轨制的教育制度,一条轨道是进学术高中学习,获得高中会考资格后进入大学或专科学校;另一条是通过学徒培训或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瑞士有着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尽管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只有15%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术高中再进大学的途径。这与欧洲国家平均30%的大学入学率形成鲜明的对比。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反映在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结构上。1993年瑞士的公共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经费占16%,学术高中占8%,高等教育占17%。由于重视职业教育,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瑞士不仅长期保持着高就业率、低失业率的良好记录,而且其品质优良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瑞士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由于受到相邻的德国和法国的影响,瑞士的职业教育同时具有企业主导的学徒培训(双元制)和以全日制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两种模式。前者在其职教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德语区,后者集中在法语区。1997年,瑞士全国约8万名九年义务学校毕业生中,除15%的人进入普通高中外,有60%的人选择接受学徒制培训,25%的人选择进入职业学校。
在瑞士,政府、企业、各种行业、职业协会以及工会等都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或实施,各司其职同时密切合作。联邦政府主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门是公共经济部职业教育司。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必要经费补助(联邦政府负担职教经费的10%~30%,其余由州和市镇政府负担);组织或参与制定职业或技能资格及其培训标准,并组织考试;制定教学计划井监督学校的教学;州政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划和组织中有很大的自主权。州一级设有职教处,主要负责本州的职业教育管理、监督,如监督学生与企业签订的职业培训合同的实施;负责职业培训资格和证书的考试;对本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经费支持等。
企业在学徒培训方面的职责是:提供培训场所、设施和学徒岗位;提供实习培训经费并向学徒支付一定的薪金。各种职业、专业或行业协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职责是:就制定、修改职业培训及考试的标准、内容、条例等向政府提出建议;受政府委托为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考核出题,协助组织考试;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职业培训;向社会提供本行业的职业培训的方法和教材等。
●瑞士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改革趋势
由于前些年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瑞士的职业教育90年代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1.完善学徒培训,从"双元制"转向"三元制"由企业的现场培训和学校的理论学习组成的双元制学徒培训是瑞士传统的职业培训制度。在瑞士,学徒期一般为3年,学徒每周1至2天在学校学习,另外3至4天在企业实习。这种制度的特点是由学校和企业进行学徒培训,主要优点在于:职业技能训练是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因此,技能培训的实战性强。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徒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并适应岗位需求。而且,由于实习在企业中进行,学校可省去购置实习设施和设备的开支,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本。对学徒来说,不仅可在企业接受免费培训,还可以领取一定的工资。
为了保障培训质量,学徒制度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的规定。如学徒与企业必须签订合同,学徒的师傅必须有师傅资格;获得师傅资格除了要有一定实践经验外,必须接受40个小时以上专业培训,还要通过资格考试。另外,企业能招收多少学徒是根据员工总数的一定比例由法律确定的。比如,苏黎士机场饭店是拥有26个店铺、600名员工的中型企业,但法定的学徒名额只有20个。其600名员工的70%有学徒结业证书,但拥有师傅资格证书者只有15人。
瑞士的学徒培训,在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和保证高就业率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学徒培训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第一,它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在理论功底和基础能力培养上有一定欠缺;第二,由于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如果缺乏积极性,培训就很难进行(由于培训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经费,近年来瑞士出现了企业培养学徒积极性下降、学徒名额减少的倾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三,双元制培训模式比较适合手工业等操作性强、需长期实践形成技能的产业,而不适合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第四,瑞士75%以上的学徒是在中小企业培训的。随着近年职业培训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培训能力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迫切需要更社会化、更规范化和更系统化的培训,而这是个别企业和学校都难以胜任的,尤其是在师傅的培训上。因此,近年来,瑞士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等,积极探索改进和完善学徒制的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行业协会对学徒培训的越来越多的参与。
瑞士的行业或职业协会组织非常发达,为了更好地发挥在学徒培训方面的作用,很多行业组织设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随着行业协会培训中心模式的发展,学徒培训逐渐从传统的"双元制"演变为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实训车间三条腿支撑的"三元制"。行业协会依靠的是企业联合体整体的力量,比起个别的企业或个别的师傅来说,力量要大得多。以瑞士工艺与技术联合会为例,该联合会由250多个职业协会加盟,加盟企业20多万个,是瑞士最大的行业协会组织。该联合会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向会员企业提供职业培训方面的支持,如制定培训内容标准、组织本行业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以及培训师傅等。
2.创设高等专业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中、高衔接的新职业教育体制
近年来,由于一些新兴行业对中、高级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学徒结业后期望继续深造的需求的增大,学徒培训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为了解决高职人才培养和学徒的继续升学问题,瑞士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将原有的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组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业学校(HES)",又称为"应用科学大学(UAS)",作为向学徒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
但是,由于完成学徒培训的学生在普通教育方面的先天不足,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并有效地甄别和选拔学生,瑞士创设了"职业会考文凭"制度。完成学徒培训并获得联邦职业技能证书的学徒要进入高等专业学院相关专业,必须首先接受全日制1年、半日制3个学期的补习课程教育,并经考试取得"职业会考证书"。相应的证书通向相应的高等专业学校,如技术会考文凭可以通向工程师学校,商业会考文凭可以通向高等管理学校,农业会考文凭可以通向农艺师学校,等等。目前全瑞士已有7所高等专业学校。
将高等专科学校改组为高等专业学校,不仅仅是表面的名称变化,根本的变化在于教学模式的改变:HES拥有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同时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型研究,注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与经济界和企业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高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会考制度的创设,为接受学徒培训的青年开辟了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受到瑞士青年人的普遍欢迎。据统计,1998年~1999学年,7所高职院校共录取11000名学生,比上学年的6300名增招了74.6%。录取学生迅速增加的原因在于作为高等专业学校的通行证的职业会考文凭的创设,以及高等专业学校不断增加新的课程系列。由于升学成为可能,使得逐渐失去对青年人的吸引力的学徒培训获得了新的生机。比如,日内瓦的学徒数量前几年持续下降,而1999年开始回升,有关方面认为,除了经济逐渐好转的影响外,高等专业学校的开设是个重要的因素。
3.构建从初级到高级的相互衔接终身职业教育体制,并在各个层次和各种机构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职业准备教育,在初中学校和职业指导中心进行。主要内容是为学生提供有关职业和学徒职位的信息,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倾向。比如,在伯尔尼州因斯镇立学校,职业指导课程从6年级开始,9年级毕业前学生确定未来的专业方向。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在8年级时就确定了未来的专业方向。在专业定向时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得到充分的尊重。职业指导课程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家长。
苏黎世职业指导中心主要的作用是为青年人和成年人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和培训的信息服务。该中心是政府办的,咨询服务是免费的。咨询服务主要有3个方面:提供关于职业、就业以及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有关信息;提供个人咨询指导、心理测试和咨询;向寻找学徒职位的青年提供有关的信息服务,拥有所有提供学徒职位的企业的目录和资料,并可在网上查询。由于瑞士是以学徒制培训为主,所以,除了提供有关职业指导之外,搜集、介绍接纳学徒的企业的有关情况是该中心的重要任务。该中心提供瑞士联邦政府承认的22类、300余种职业的咨询。学徒的职位要靠学生自己找。因此,获得有关的信息情报十分重要。该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成年人主要是为了转换职业和找工作,青年人主要是来寻找学徒职位。
第二部分是中等职业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德语区,它主要由学徒培训承担;在法语区,则主要由职业学校承担。纽沙泰尔州职教中心作为惟一的一所公立的、综合的联合体式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提供多层次、多学科的、多种形式的职教服务。在培养层次上,它提供三个层次的培训,即联邦职业能力证书(相当于学徒结业水平)、职业高中文凭、高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等)。它提供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等长度不同的职业培训课程。它拥有土地与自然学校、技术学校、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学校、商业学校、高级管理学校和技术夜校等职业培训学校。在教学上实行模块教学或学分制教学,学生有很大选择自由度。第三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业学校承担。第四部分是职业继续教育,主要是为成人举办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如进修培训、专业培训、转业培训、企业内短期培训、师傅培训等。
这4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中等、高等和继续职业教育3大块之间以及它们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为桥梁相互连结起来。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学徒制和全日制职业高中教育两种方式进行的。学徒在3年左右的学徒期结束后,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联邦职业技能证书(CFC)",从而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期满后通过毕业考试者可以获得"职业会考毕业文凭(MP)",凭该文凭可以直接升入高等专业学校,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职业会考毕业文凭(MP)分为5个专业领域,它们是技术、商业、手工业、艺术和农业。而持有CFC证书者要进入高等专业学校必须先学习1年的补充课程,通过考试并获得MP文凭后才有资格进入高等专业学校学习高职课程;也可以再经过2年左右的学习,通过考试获得"专业文凭"或"技师文凭",再进入高等学校;还可通过考试获得"联邦文化"后参加高等专业考试(师傅考试),获得师傅的资格。
此外,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还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根据瑞士联邦统计局的调查, 1992年,20岁~74岁年龄段的人中,约有20%的人接受职业继续培训。
瑞士还积极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近年出现了一些私立的专科学校,这些私立职业学校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是学生缴纳的学费。鉴于教育产业的巨大经济收益,一些大财团纷纷兴办职业学校。理诺士酒店管理学校就是由某财团总裁兴办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是一个面向全世界招生的国际学校。学生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该学校收费昂贵,但生源状况却很好。
(二)瑞典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向
●瑞典概况及其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瑞典王国面积近4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884万。瑞典奉行中立政策,未卷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1995年瑞典成为欧盟成员,并将在2001年出任主席国。20世纪初期,瑞典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依靠丰富的物质资原和教育素质高的人力资源,二次大战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欧洲的经济发达国家。199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2.4万美元。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除了采矿、冶金、林业、造纸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之外,近年来,机械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及制药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发展很快,拥有爱立信、沃尔沃、萨博、ABB、SKF等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农业以畜牧养殖业为主,粮食和畜产品自给自足。瑞典科技发达,在生物学、生物医学、冶炼技术、核废料处理、机器人研究、微电子、移动通讯设备、大型设备制造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长期以来瑞典实行高工资、高税收和高福利政策。在其经济体系中,公共部门占有重要地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数约占全部劳动力的1/3。90年代初,瑞典经历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失业率急剧上升。为扭转经济危机,政府努力减少财政赤字,推行福利制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瑞典经济开始回升。
瑞典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认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瑞典这样的小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生存下去。瑞典是世界上比较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目前教育普及水平在欧洲国家中名列前茅。瑞典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虽不是强制的,但升学率已达98%。瑞典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向所有义务教育毕业后、愿意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高中教育机会,并保证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要求得到满足,以使学生掌握未来的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者的比例为45%左右。此外,成人教育也很发达。作为福利国家,瑞典的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均为免费教育,成人教育的费用由政府或者雇主分担,对个人来说基本上是免费的,所有年过16岁的高中生,在上学期间可以得到政府的助学金,并可以申请一定数额的学习贷款。瑞典的学校大都为公办,只有很少的私立学校,且私立学校也可得到公共经费的资助,并对学生实行免费。近年来瑞典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给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在增加公共经费投入的同时,鼓励教育经费渠道的多元化;积极发展终身学习等。
90年代以来,瑞典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更加灵活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改革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主要出于以下原因。第一,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使得社会的失业率上升,1996年达到12%。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使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1991年~1996年,学生毕业一年后统计的就业率大学生约下降了10%,高中生约下降了30%。高中男女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从59%、55%下降到31%、28%。第二,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劳动力市场对就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随着高中教育逐步普及,终身学习不断发展,以及政府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青年人中的升学需求增大,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下降,1998年全瑞典高中学生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为45.7:54.3。因此,以往的作为终结性教育单纯为就业做准备的高中职业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典政府一方面加强青年、成人继续教育,如为了将失业率在2000年前降到4%,政府计划从1997年到2000年间,提供6万个到高等学校长期进行学习的席位、14万个市办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席位;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对各种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瑞典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
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建立更加灵活的职业教育体制,近年来,瑞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1.延长高中职业教育年限,强化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教育
1991年开始实行了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把多数为2年制的职业高中统一延长到3年,目的是增大职业教育中普通教育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职业高中的学生在毕业后的道路选择上有更强的适应性,特别是提高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继续学习的机会。此外,改革后的新制度规定:所有高中学生,无论普通学科还是职业学科都必须学修以下8门核心课程,即:瑞典语、英语。数学、公民、体育卫生、自然科学、宗教研究和艺术。
2.改革学科与专业设置,减少高中职业教育的专业数,扩大学生的职业面向和升学选择
90年代以来,瑞典把高中教育中的172个专业是并为16个"国家学科",它们是:自然科学(艺术与设计、舞蹈与戏剧、音乐)、商务与管理、幼儿教育、建筑(建筑金属、油漆、建筑)、电器保健)、饭店餐饮娱乐(饭店、餐馆、大众娱乐)、工业(制造业、加工业、木工、纺织与服装工业)、汽车工程(航空工程、汽车制造、汽车维修、运输)。上述16类学科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于学术性学科,其他14类属于职业学科。所有学科的毕业生都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1997年~1998学年度,84%的高中毕业生获得了大学入学资格。各学科中比例最高的是自然科学达90%,最低的是汽车工程为67%。
在这次改革中,有约1/4的专业被划转到成人教育中。此外,还设计了一些为满足部分学生特殊需求的个别课程,学校可根据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安排在长度和内容上多样的、灵活组合的个别课程,如允许学生采用学徒制,即类似双元制的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等。学徒制学习方式也是3年制。
3.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灵活性
第一,注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瑞典与那些实行学徒制的国家不同,职业教育主要在学校中进行,因此;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际操作学习。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实习,无论职业高中还是综合高中,都有非常完备的、同实际工作场所几乎没有区别的实习车间和设备。我们参观的两所高中,其实习设备的精良、完备与仿真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新的"国家学科"课程规定:职业学科的学生学习期间必须到实际工作场所进行校外实习,时间不得低于总课时的15%。
第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瑞典职业高中的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个趋势是,教学模式从原来的学科导向的知识学习模式向职业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转变。如泰比传媒高中就在教学中采用一种"项目主导"的学习方法。比如学校要为某个客户制作电视节目,教学活动便围绕节目制作这个项目来进行。学生通常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6人~7人,由编导、记者或主持人、摄像、照明和机械技师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不同年级的学生也经常参加同一项目,或被编在同一小组。在制作节目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种项目主导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学完全是在实际项目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培养的。
第三,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增加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和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在瑞典的高中里,学生可在占总课时10%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为了方便学生根据专业需要或个人兴趣能力灵活地选择课程,瑞典积极探索新的模块化课程组织方式。所谓模块化课程是把课程分解为一些程度或侧重点不同的模块,供学生选择。例如,将数学课程分解为按程度从低到高的A、B、C、D、E5个等级或模块。A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水平,B是艺术类学生应达到的程度,C是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学生应达到的水平,D和E则是工科和自然科学专业应掌握的水平。这种模块式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因兴趣或专业方向不同而进行灵活选择的需要,也方便了升学时上级学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鉴别,如不同的院校、不同专业对学生数学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这种灵活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升学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流动和转换,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媒介。
4.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由于科技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高中后教育的逐步普及,瑞典近年来积极研究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为了探索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高级职业人才的新的培养途径和模式,从1996年起,瑞典启动了一项为期5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试验项目。该项目设计并着手实验一种新的高中后职业教育课程,这种课程一般在40周到120周之间,其中约1/3的时间用于实习;实习期间的经费由企业负担。承担该项目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大学和职业高中,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有工作经历的青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已发展到250种。1999年政府增加了12000个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席位以加大实验力度。据最近的一个项目评估报告,约乃%的高等职业教育结业生在6个月内找到了工作。表明试验项目的效果良好。
5.构建终身学习体制和开放的学习制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瑞典十分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并有着完善的成人学习保障制度。瑞典有关法律规定,政府有义务为那些年龄在16岁至18岁之间,未能进入高中且没有固定工作的青年提供就业培训;在职雇员有权带薪请假离职学习,并获得特别助学金;接受劳动力市场培训(再就业培训)者除免费学习外,还可领取生活补贴。在瑞典,除了专门的成人教育机构外,很多高中和大学都承担成人教育的任务,很多学校都向成人开放大门。以斯德哥尔摩市立奥索中学为例,该校原本是瑞典最大的职业技术学校,后来改成兼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高中。它同时承担着成人职业教育的任务,其课程科目的约1/3是面向那些因各种原因未受过高中教育,或者准备转换职业的成人开设的。
位于斯德哥尔摩市的瑞典民众大学是一所开放的综合性的成人大学,它向成人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在教育层次上既有高中阶段的,也有高中后阶段的;内容上既有成人普通教育、文化教育,如文化补习、语言、艺术等,也有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如继续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培训等;课程组织形式上,既有白天课程,也有夜间课程;既有学历课程,也有非学历课程。民众大学教学上重视根据成人的特点组织教学,重视能力、技能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与瑞典的大学、企业和其他成人教育组织和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大学及生产第一线聘请很多兼职教师。该大学专职教师仅400名,但却拥有7000名兼职教师。民众大学不仅在瑞典国内有5个课程中心,而且还在英、法、德等欧美13个国家中设有国际分校或语言中心,向外国人提供语言、旅游、市场及行政管理方面的成人培训。
此外,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把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统筹起来。包括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早期的职业理解教育或职业指导。这是终身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瑞典在义务教育期间,所有学生都要接受6周~10周主要在校外进行的就业指导训练。
6.改革办学与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力量的参与,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的活力
在职业教育管理上,改变过去过度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给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自主权。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政策、制度规范及提供经费支持。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协调地方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同时,为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政府鼓励学校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努力促进社会各方面和各地区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由于考虑到办学的规模效益,地方公立高中不可能举办所有的学科或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带着本地支付的生均教育费到有该专业的外地的高中就读。如泰比传媒高中就允许外校学生来选课。
随着放松管制、强化市场调节作用的经济政策的实施,瑞典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也开始探索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近年来,瑞典出现了一些称作"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的新型学校。独立学校经国家教育署的资格审核后,可得到政府的经费资助。但在学校管理和经营方面,享有比公立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它可以说是介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第三种类型的学校,与美国的"特许学校"有些相似。斯德哥尔摩市泰比传媒高中就是一所校企合作的独立学校。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传媒公司派人出任学校的经理,主要负责学校成人教育经费的筹措,近年也出现了多渠道化的趋势。如瑞典民众大学原来主要靠政府补贴,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费资助已下降到经费总额的1/3,而学费收入(包括由在职者所在单位或雇主支付的费用)已占约2/3。
(三)瑞士和瑞典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及启示
从以上对瑞士和瑞典两种不同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趋势的考察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有启发意义的绪论。
●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的学习需求日益多样化和终身化,中等阶段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学徒制培训模式还是职业学校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职业教育重心的后移,中等职业教育已不再完全是终结性的就业准备教育,而更多地具有职业基础教育的性质。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两种需求,即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单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转向更加注重学生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提高其适应性,将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并重,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升学的机会。
为了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近年来瑞士和瑞典都加大了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通教育的比重。但在具体方式上两国有所不同:瑞士在坚持学徒培训制度的前提下,对希望升学的学徒,追加1年(或半日制3个学期)补充课程,井创设职业会考制度,赋予学徒升入高职院校的资格;而瑞典则是把职业学校的学制延长为3年,并在所有高中职业课程中增加普通教育的比重。
强化普通教育的目的是使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使其能够赋予学生就业和升学的"双重资格(Double qualifying)",从而使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第三阶段教育的两种需求。这一改革不仅要求对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而且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企业以及第三阶段的教育培训机构之间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上述改革方向,不仅局限在瑞士和瑞典,也是欧洲乃至大多数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格个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瑞士和瑞典职业教育改革的另外一个共同趋势是发展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这一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更紧密地衔接和沟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民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瑞士和瑞典在教育制度方面虽然有很大差异,但在发展终身学习的政策上却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把职业指导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加深学生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理解;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别,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在升学方面的不利地位,增强职业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设高等职业教育,开辟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的新途径;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职业能力开发提供更多的机会,等等。
●建立新的合作体制,加强社会参与
构建学习社会和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全社会更广泛地参与和支持。首先,它要求在各级政府、学校、企业及其他相关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瑞士的学徒培训制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徒培训从"双元制"向"三元制"的发展,尤其反映出行业或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的培训规范与标准制订、职业技能评价、跨企业培训等方面的巨大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部门经济格局的打破,以及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的日益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呈现出社会化与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在政府、学校、企业及各种相关的社会组织与团体之间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资源统筹和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动员更多的教育资源,形成多元化的资源筹措体制。作为高福利国家,瑞士和瑞典的职业教育体制带有比较多的福利色彩。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衰退和公共政策的调整,两国都呈现出职业教育经费渠道多元化的趋势。还出现了一些带有经营和产业色彩的职业教育运作方式。而且,随着经济、教育的全球化,两国都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的竞争。瑞士的私立里德士旅游学校和瑞典民众大学积极向国外输出营利性教育服务就是例证。
●建立、宪善与终身学习体系相适应的学习成果与职业能力评价制度
终身职业学习体系意味着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的有机整合与衔接。随着知识社会、学习社会的来临,人们的学习需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模式和机会也将更加多样化。人们通过这些多样的学习模式和机会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和形成的能力、技能,无论在劳动力市场还是在别的教育培训机构中,都应当得到正当的评价。同时,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各种教育机会和模式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衔接与沟通。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以及教育机构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作为相互沟通的桥梁和中介,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学习成果和职业能力评价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的学习成果与能力评价中,存在着偏重学历资格,轻视职业与技能资格的现象。因此,建立和完善职业与技能资格体系,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以及教育培训中的地位,使其具有与学历资格同等的价值,是我国构建终身职业学习体系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这方面,瑞士和瑞典的经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该国文化传统、社会观念、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企业主导的学徒培训模式,还是学校主导的职教模式,都是与一个国家的国情相联系的,不能简单地判断哪种体制好,哪种体制不好。即便是在前者占主导地位的瑞士,法语区一直坚持着学校主导的职业教育体制。据瑞典教育部的官员说,90年代瑞典曾仿照德国进行过学徒培训的试验,但这一试验并不很成功,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这表明,学徒培训制度有很多优点,但它同时需要很多社会条件,如社会对学徒制度的教育价值的广泛认同,企业对学徒培训的积极支持,等等。而这些因素是无法模仿的。这些例子表明,职业教育制度应扎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土壤之中,改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制度和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