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创新中职教育办学模式
广东中职生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
广东将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校将增加到100所左右,鼓励大中型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变“招工”为“招生”。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广东省2007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去年,广东省80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超过2万名的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学习,每年为经济困难家庭中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费用1亿元以上,实现了“政府不出一分钱,学生不交一分钱,学校收费不减一分钱,企业不额外增加开支一分钱”而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企业满意的共赢。这是广东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和就业,惠及百姓脱贫致富的一大举措。
自2001年起,广东省部分地区率先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2001年3月,肇庆市封开县中等职业学校首先与开平市帛汉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第一批半工半读学生76人每月平均收入达876元,基本解决了学习和生活费用。学校规模从原来的500人迅速扩大到2600人。惠州市西湖职业技术学校采取前校后厂、半天上课半天在校办企业工作的轮换式半工半读,开办5年,有1500多名特困生零缴费学成就业。
从去年开始,广东省积极探索这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新模式。佛山与清远、江门与河源在全省率先探索了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联合、学校与企业联合、优质教育资源与非优质教育资源联合的中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在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费用,在学3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实践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劳动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学生到工厂实习,中职学校教师同时进厂全程跟进,边学习边工作,并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
佛山市顺德区面向清远市招收1000名半工半读学生到该区梁銶琚中学、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北窖职业技术学校、大良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容桂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职业技术学校就读;江门市招收河源市紫金县100名学生到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封开县职业技术学校也招收本地700名学生。这些学生经过近3个月的学校学习,目前已到合作企业实习,月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也招收了大量的工学结合学生。以上9所学校被省和国家认定为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学校。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很快地扩大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学校的校舍、设备、师资等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为学校从学科型向技能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合理解决了工学矛盾和企业化的管理,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零距离教学,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封开县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班,学生主动要求教师晚上或周末为他们补课;陈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有旷课现象,上课更认真、更专心。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他们理解了“学习”是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是为“学习”提供保障,理解了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他们赚取的每一分钱,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经历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学生到员工,从员工到学生”的转变,对吃苦、忍耐、纪律和责任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合作企业既是实习基地又是就业基地,学生顶岗实习—预就业—就业渠道畅通,成绩优秀者直接被企业录用,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还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广东康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罗小甲总经理说:“这种办学模式解决了企业对生产工人季节性的需求,为企业培训员工,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今年,广东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加快省属学校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就读的扶贫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