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理论教育,不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存在吸引力不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者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对教育主体的认识偏差,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原料胚子,教育的任务就是去加工塑造。
也就是说无视学生主体存在,只单方面把学生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思政课”是完成道德知识传授的工具。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理论教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忽略在社会生活的真空背景下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学生缺乏实际的感性生活,只能是死背教条。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真谛却被遮蔽了。以致社会上评价有些大学生是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教师心安理得地照本宣科,学生烦躁或冷淡地应付或逃避,这恐怕是所谓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对教育主体的认识偏差,带来的对学科作用的认识偏差。过去我们为学生设计的德育“主渠道”,过分强调“思政课”的灌输作用,或将其等同于高校德育,或把“思政课”教学按专业基础课对待,客观上却使得德育被挤到了一个狭小而有限的时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一方面感到不堪重负,从书本到书本地应付着繁多课堂,一方面又感到困惑,最辛苦但又难以达到育人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其作用是其他专业所不可替代的,但道德是品格、素质、修养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它离不开社会的“土壤”,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脱离了实际,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同时,也要看到,“思政课”教育本身也需要基础和氛围。因为任何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不可能是某种单一教育、影响的产物,而是个体所面对众多的教育、影响的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说,忽视其他课程、载体的德育渗透作用,必然导致高校德育资源的丧失,德育首位就难以落到实处。
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在整体德育理念的实践中提升理论教育实效
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教育者以融合、整体的理念思维来思考“吸引、实效”的问题。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要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要相信学生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师作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其根本职责或者使命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怀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怀学生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让学生在感动中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强化整体德育理念在高校德育实践中的运用,通过第一、二、三课堂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显性、隐性、实践性的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学关注社会,贴近生活;专业课教学渗透德育目标,使传授的科学知识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将德育实践活动纳入德育教学实践环节。从灌输走向对话,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交往。实现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有机统一,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多样化的学生需求最佳对接;实现宽口径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实现德与才的有机统一,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统筹安排实施。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帮助、引导、指导学生,而不是塑造他们。将德育过程看作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这就是高校德育贯穿于整体课程规划和教育活动之中,实践于全校师生的整体德育理念的体现。
因此,当前德育改革应是向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对一门课程、一次活动,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抱有合理的期望。我们更应该注重通过整体的教育来实施德育,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全部生活实施道德教育。但这是一个过程。它有赖于德育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对德育的真正理解。
振奋精神,科学建设,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要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注重师德队伍的建设。在注重提升教师学位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同时,一要帮助“思政课”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有自知之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保持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坚信自己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二要注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通过科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更富于创造性。三要组织“思政课”教师开阔政治视野。走出去,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吸收改革开放的成果,借鉴他国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沉下来,深入学生,摸索“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方法,把具体规范的传授向道德推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训练转化。
科学设置“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七门改成四门比较贴近中国国情,符合学生成才的心理需求,需要我们以融合的理念加以落实。另外,我们也可借鉴美国为了使学生接触和认识国内外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开阔国际视野,除了开设独立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还开设诸如《中国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待选修课程的做法,尽量多开设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有利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选修课程。
对“思政课”课程评估应有别于其他学科,涉及的内容要超越课程体系本身,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有导向性的评估条例。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莉 湖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