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可以说,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关注程度丝毫不逊于对经济改革的关注程度。人们可以预见,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运动即将出现。但奇怪的是,这样一场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大改革,却没有人对它展开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背景为何?
研究教育改革,就宏观层次而言,最重要的是弄清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因为所谓的教育改革,其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改掉那些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东西,并增加一些时代所急需的新东西,这就是必须要对教育活动的宏观社会背景,包括国际背景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陈述和分析。背景分析的片面和模糊是导致教育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而言,人们一般提到的是:a)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b)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c)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江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所说的三句话,后来被写进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应该说,江总书记的这三句话,是对当今国际形势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总结,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应该成为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政策的指导思想。教育政策的制定也不例外。行动计划将之作为制定计划的宏观社会背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第一,江总书记在讲这三句话的时候,并不是专门针对教育而言的,而是针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的,是针对“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而言的;第二,江总书记的这三句话在教育方面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基础和中等教育而言的;第三、江总书记这三句话不是对当今社会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全面阐述,只是抓住其最关键的方面和最显著的特征而言的。因此,在高度重视这三句话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整体布局只考虑到这三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考虑到除此之外的其他重要社会背景。而这,正是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非常弱的一个方面。
需要认真考虑的,有两个重要的社会背景:一是中国政治改革的背景,一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背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具有促进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功能,而且也具有促进政治改革和文化发展的功能。
当前,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克服各种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生活制度。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学校是未来社会的雏形,没有教育中的这种民主,就没有将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这种民主。
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当前面临的仍是“古”、“今”、“中”、“外”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它们彼此之间是纠葛在一起的。不过,这两对文化矛盾在今天的中国又有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克服现代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融合出一种集传统和现代精华为一体的新文化;如何在学习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防止或解构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增进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起码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文化的式微是一个社会精神上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
教育改革中的基本理念为何?
在宏观社会背景之后,应该认真检讨的就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了。教育改革是关系到国家千秋大业的大事,没有明确的理念是不行的。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素质教育”。认真而全面地阐释这个理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实际工作的形而上学和形式主义,就会使改革失去明确的方向,沦为无可无不可的状态。
遗憾的是,恰恰是在这个教育改革最需要努力的地方用功最少。尽管有许多报刊文章在连篇累牍地谈论素质教育及其实施,但是他们绝大部分多数讨论的是素质教育的外部规定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仍然却缺乏深刻和系统的思考。许多教育学者们对于素质教育缄口不言,这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经验中是非常罕见的事。其结果就是,在还没有搞清素质教育的确切内涵的时候,却出现了许多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实事求是地说,那些经验是宝贵的,但是不用素质教育之名来称谓是完全可以的。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创新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产业”、“规模效益”等指导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上。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开放讨论的空间。落后的理论快跟上来,超前的实践快慢下来。宁可慢些,也要好些。这实在不是要反对教育改革,而是希望教育改革更加理性更加有序地进行,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教育改革中的“豆腐渣工程”。
中国教育改革只关注城市?
中国目前的教育,尽管有一些教育者的实践经验做基础,但是从总体上而言,仍然是“自上而下”式的,其模式是先学文件,领会上面精神,再学习别人的经验,最后看自己能做什么。如果感到改革的任务比较紧比较重,学校就先来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以应付上面的督导检查,绝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一时缺乏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就教师个人而言,缺乏成就感和教育信仰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必须要研究解决如何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培育他们的信仰问题。
在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上,目前所关心的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问题则被忽视了。例如,一方面,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小学教师已经达到了大专学历,正在向本科学历迈进,而另一方面,在全国许多农村地区,还大量地存在着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又例如,在许多发达地区学校向现代化一流学校迈进的同时,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却还在为各方面条件基本达标而努力。这种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是制约中国教育整体上提高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改革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现行的教育学教科书中,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教育问题根本就不作为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去对它们进行充分的研究了。学者们所研究的问题和发表的见解,大都是针对各方面条件好的学校和地区的。这种状况应尽快得到改变。为此,教育学者要下乡,教育学者要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过分强调智力因素?
任何 教育改革都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否则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而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的质量。人的发展的质量体现在身体素质、道德品质、智力水平、审美趣味和职业能力等各个方面。一个现代的人,应该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很好发展的和谐的人,应该是理智能力和情感能力都得到很好发展的和谐的人,应该是个性和群性都得到发展的和谐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是最有创造性的人,才会是最能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创造性贡献的人。因此,重视人的发展质量的全面性,应该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仍然强调的是智力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没有切实地考虑体育、美育与德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突出政治思想素质,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教育是对的,但是有忽略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倾向。实际上,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前社会上个体道德生活的失范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少数人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坑蒙拐骗、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不都是与他们的个人品德不好有关吗?因此,不仅政治思想素质,而且连同个体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或艺术素质,都是衡量一个人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的改革应该围绕着这些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努力,仅提创造性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也是片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