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教育改革
中国新时期教育理论现代化的变革
2001-08-29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 沈小碚

字体大小:

  一、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即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人通过学习使自己的能力适应现代实践要求的过程,就是人的现代化过程。《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很多国家认为,现代人的教育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而所有的国家都认为它又是最重要的问题。有些人想使今天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些,因而就要为未来作好准备,在这些人看来,教育乃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课题。”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这也就是说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学者英克尔斯等人把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停滞在原有水平上,不思变革,缺乏自信,这种人被称为“传统人”;另一种则是告别过去,不断追求新的变化,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环境和改善自己的处境,这种人被称为“现代人”。前者是现代化的阻力,后者则是现代化的关键。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和把握现代化人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轮廓,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第一是必须从现实生活的人及其能动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来把握人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基本标准和现实取向;第二是必须从现代化社会生产活动及其它社会活动提供条件的可能性和实际要求来确定现实生活人的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特征;第三是必须彻底抛弃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或地域主义,从各种社会形态和发展历程中寻找共同的代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成为真正现代人的客观规定性。改变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文化建设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某些对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有益的公共文化事业,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世界银行《一九九二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对世界120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打分排队,我国人口素质一项得23分,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1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提出,21世纪通往发展和实力的道路已不再是开发、利用原料和人的体力,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的智力。

  二、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思想、观念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实现教学理论现代化,现代化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变革,而变革过程中又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传统思维方式对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以贯之,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力。只有深刻剖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我们才能够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以促使思维方式真正的革新与进步。

  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和传统文化一样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对人们影响较深的局限主要表现为:思维逻辑的绝对化、思维活动的政治化、思维渠道的封闭化、思维方式的公式化以及思维轨迹的单一化。这些陈旧的思维方式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认识片面、思想僵化、决策失误、实践受挫的主要根源。当前究竟用什么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构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应有的思维框架,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研究方式必须抛弃。现代思维结构强调全方位网络式系统化,这种见思维结构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整体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站在科学的基础上对“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进行“深思熟虑地考察时”,“首先呈现在我们之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因此,科学思维必须注意掌握相互作用和种种联系的总画面。(2)开放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参照系,纵横兼顾。在世界进入新技术革命时,只有开放性思维才能广泛地吸收各种信息,使思维的综合性和有序化建立在坚实雄厚的物质和理性的基础之上,从而推动思维活动不断向高层次发展。(3)互补性。互补思维是以客观事物的互补现象为思维的引发点和落脚点,使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机结构、各显其长、互补其短,以求取创造性和互补效应。(4)整合性。整合思维是抽象普遍性向整体相关性的一种跃迁,是一种多元构同的动态思维过程。它不仅要求揭示客观对象各个部份的质;而且要求揭示其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一种把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其它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新的把握事物的方法。(5)开创性。开创性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其要求在思维领域里敢于碰硬、敢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追求“独到”和“最佳”。新时期教育理论的变革在思维方式上也应遵循上述各项特征。

  三、教育理论现代化的变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对人类问题的普遍关注和科学技术的惊人进步,激发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热潮,并使现代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一方面,越来越有科学教育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其一是教育结构的变化,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普遍重视加强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课程的比重;其二是在课程结构上也出现了文理、理工、理医相结合的特点,设置各种综合性课程、边缘性课程、横断性课程以改变各门学科传统界限;其三是大力加强科技人才的“指培养”,许多国家都把科技人才看作是衡量科技进步、经济实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基本依据。另一方面,是“以决策为目标的研究”正取代“以结论为目标的研究”。例如,1972年美国创建的全国教育研究所担负着三项基本的任务:发展教学、研究各州的教育政策和机构、传播研究成果和改善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在现代化中的作用的研究,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提高民族素质”之深韬大略。近十几年来的发展,人们已接受了促成人现代化的,世界教育组织和会议所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等观念。另外国外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验也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变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教学目标性的拓展;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促进了我国“优化教学”的开展;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也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使我们认识到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之间的联系。中国的教育只有通过认识和了解世界,以更广的角度和层面去审视教育才能完善和成熟,也才能实施人的现代化。新时期中国教学理论现代化变革其突出表现为:第一是提倡现代教育教学思潮,展现代教学改革及实验;第二是建立世界性或全国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术团体及机构,推出国际间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第三是确立教学理论现代化变革的指导思想,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教学的变革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四是在西为中用的进程中,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丧失民族性。理性??对现代化变革的认识不仅仅囿于感性的视野,而应有一个舍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过程;批判??科学的批判意味着科学地审察与分析,鉴别与判断。批判精神对于教学理论现代化的变革不仅见之于改变的始动,而且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对教育教学的适应提出了广泛而又深刻的要求,也反映教学理论改革的意义。创新??创新精神是教学理论改革的原动力,教学理论改变最重要的是鼓励探索与实验。理性、批判、求实、创新这些作为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不仅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必需;而且也是社会科学不断进步必不可少的支柱。在教学理论现代化进程中能否遵循与坚持科学精神,将决定其变革的方向。教育教学的功能就是“生产”人的主体能力,是能够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主体。因此,没有教学理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人的现代化。有研究表明,教育教学水平与现代性有直接的关系,在“受教育较少”的人中,具有现代品质的人,平均比例为13%,而在“受教育较多”的人中则占49%。培养具有科技人格的现代化人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内容。因此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变革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本转变传统教育目的观,彻底摈弃那种故意回避和排斥对人的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仅从抽象的教条或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出发,确定人才标准的传统作法。应把人的需要的研究作为教育理论的起点和主体内容,对需要的实质、内容、种类、功能、规范和创新等科技理性化的内容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按照教育活动者需要的生成、实现和更新规律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

  2、要大幅度调整教育内容,加大科技文化的教学内容,使教育对象在科学地了解和把握现实生活中人的天性、现实生活基本内容的构成和现代化社会生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科技理性及其指导规范制约下的丰富合理的需要、全面有效的科技能力。?

  3、要根据现实生活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生存、发展规律来选择和确定教育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教学是从教条、想象和要求出发,用思辨、类比、灌输和规范等传统人本价值和教育方法来确定和培养人;科技本位教育更多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实习法和发现法等科技方法进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加以引导,使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直接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促使学生的需与能力和谐均衡地发展,实现人的真正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