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就在中国举国期待着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的槌声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应邀来到清华大学,为清华校长职业培训中心首期研修班的校长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正确认识我国入世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从中长期来说,中国加入WTO肯定是利大于弊,但从短期来说,可能会是弊大于利。厉以宁认为,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尽管中国加入WTO后,关税率降低了,外国投资增加了,各方面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即使从短期来看,加入WTO同样是利大于弊。
厉以宁说,改革和开放其实是相互促进的,改革会促进开放,开放也会促进改革,自1978年以来,正是在二者的相互促进中,中国经济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入WTO后,中国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将会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肯定对中国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厉以宁还认为,无论是一个企业家,还是一个校长,都应该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些问题,诸如我国经济是否转入了良性循环、如何认识目前的收入差距过大等,厉以宁认为,我们对此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何看待“减人增效”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观点,对公平有三种解释:一是指平均分配,这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二是指机会均等,也就是说竞争者要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三是指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厉以宁提出了第四种解释,即公平来自于认同。厉以宁说,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企业,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群体,而每一个人,都可认为是群体的一分子。作为群体中的一分子,只要他对群体认同了,公平感也就产生了。因此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培育教职工的认同感。
厉以宁还认为,“减人增效”的提法其实是不对的。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讲,减员的前提是人力资源的闲置,效率也必定是损失的;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减员也不一定会增效,因为减员的过程中,单位内部的互相猜忌、勾心斗角等,同样会影响到单位的效率。厉以宁还举例说,有一家外国公司因为效益不佳,上级公司要求其裁员15%。公司领导提出两种方案供员工选择:一是按上级要求裁员15%;二是不裁员,大家要拼命干,但每人都要降薪15%。结果公司员工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两年之后,不但公司的效益好了,而且以前欠发的15%的工资也兑现了。厉以宁说,这就是认同感在起作用。
如何面对人才流失
加入WTO后,随着外商和外资的大量涌入,对于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来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比如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都流向了外企,学校的骨干教师被挖走等等。其实这种情况,目前在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出现。
厉以宁认为,仅靠“加工资”的方法留住人才是不太现实的。增加工资必定会增加成本,但单位的效率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况且,外商所能提供的高工资,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能承受的。因此,厉以宁认为,作为一个好的学校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厉以宁说,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调节方式,即道德力量调节。这也是在政府和市场出现以前,人类社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懂得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建立道德力量调节机制。“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对于加入WTO之后的学校管理,同样是十分有效的。(本报记者 储召生 时晓玲)
厉以宁教授,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30年11月生于江苏,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在我国经济改革之初他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人称“厉股份”。厉以宁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1990年后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环境经济学》等。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12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