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藏族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藏文教材建设的制约,藏族教育一度发展艰难。二十年前,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教材编译、出版发行、师资培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协作,共同撑起了藏族教育的一方蓝天
圣洁、广阔的雪山草原,世代繁衍、生息着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藏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藏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事关教育发展基础的教材建设相当薄弱,藏族教育一度发展艰难。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藏文教材编译力量分散、质量参差不齐、名词术语使用混乱、出版发行滞后、各科教材难以及时配套的不利局面,1982年3月,国家民委、原国家教委组织藏、青、川、甘、滇五省区有关方面代表,在青海西宁召开了藏文教材协作会议,正式成立了藏文教材协作机构——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五协”)。从此,五省区藏族教育走上了协商互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风雨同舟路,弹指一挥间。在“五协”成立2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五协”的有关成员,记下了它20年来走过的辉煌历程。
协作编译教材共筑坚实基础
“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领导小组的成立,架起了一座藏族教育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开创了藏文教材建设由单一分散走向共同协作发展的新局面。”年过七旬的青海省民族教材编译处原处长孙有林虽已退休多年,但回忆起在“五协”工作的经历,依然侃侃而谈。
据孙老介绍,承担协作教材主要编译任务的西藏教材编译中心和青海民族教材编译处,在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条件差的情况下,加强协作,明确分工,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两套教材的编译任务,先后编译从小学、初中、高中到中师各级各类学校使用的9大类26个学科的藏文教材1353种,其品种之多、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藏族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实现了藏文教材编译工作的历史性突破。这些教材不仅覆盖了五省区所有藏族地区,而且保证了“配套建设、同步供书,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面对今天藏文教材建设的累累硕果,多年从事教材编译工作、现任青海民族教材编译处处长的梁涛感慨万千。他说,这些成果浸透着几代教材编译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青海与西藏相距遥远,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程就达500多公里。为了完成合编任务,两地的编译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道路艰险、交通不便的种种困难,出差在外,一走就是几个月;为使所编教材更加切合藏族地区的实际,编译工作者编写之余经常深入牧区,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其足迹几乎遍及藏区所有地方。承担编译教材的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关系,紧紧把握其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统一,努力突出了藏文教材的个性。翻译人员则认真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工作总原则,按照藏语文字自身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了藏文的表现手法,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流畅、精美,所翻译的各学科教材语言日趋规范和统一。
严把教材质量关促进规范化建设
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使用本民族文字记录的历史就有一千多年。但是藏语客观上又存在着三大方言区的差异,这给协作教材建设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统一和规范各学科名词术语、加强工具书建设成为“五协”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进一步提高协作教材的质量,1985年,“五协”在甘肃兰州召开了第五次协作会议,首次提出成立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的设想。次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在雪域高原应运而生。协作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为藏文教材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提供了重要保证。
名词术语的审定和规范是一项浩繁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参与过此项工作的“五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普毛端主对此深有感触。他介绍说,长期以来,五省区藏语各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名词术语由于受地区方言的影响,往往各持一词,很不规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组织五省区的上百位专家、学者,采取“挖、创、借”相结合和灵活应用的方法,按学科分类,组织学科专业审查组从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先易后难地进行审查。有时为攻克一个难题,专家们苦思冥想、费尽心机,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甚至将审查会举办到基层,直接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审查委员会分步完成了历史、法律、教育学、心理学、地理、体育、音乐、美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先后审查教学大纲、课本及教学参考书295种,审定名词术语19万余条。为满足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双语教学和教材建设的需要,审查委员会还将名词术语的审定范围逐步扩大,涵盖了整个学科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了自然学科名词术语工具书的建设,现已出版汉藏英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数学》、《物理》两部词典,填补了藏文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工具书的空白。
加强教育协作拓宽合作领域
随着藏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藏汉双语理科师资紧缺成为五省区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加大双语理科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1994年,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协作范围由单一的藏文教材协作拓宽到了整个藏族教育的协作,协作领域也不断向纵深推进。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1995年,“五协”在青海贵德年度会议上作出决定:西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原青海教育学院(现并入青海师大)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此后作为主要实施单位的青海师范大学民族部,先后招收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的578名学员,为五省区双语理科师资的培养、培训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五协”借助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权威性,邀请人教社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的专家出面,牵头新编《汉语》协作教材,青海、西藏、四川参与合编。经过两年的努力,第一套《汉语》协作教材于2001年问世。为了让一线教师及时准确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使用好这套教材,参与编写工作的人教社专家不远万里,赴青海、西藏等地开展教材教法培训工作。此后,又千里迢迢深入牧区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具体指导教学工作。在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西藏当雄和山南地区,65岁高龄的李海绩老师强忍着剧烈的高山反应,和大家一起坚持工作到最后。这种忘我奉献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课教师。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五协”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雅砻河谷到三江源头,以教材编译、出版发行、师资培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协作,共同撑起了藏族教育的一方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