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1996年,一位刚刚考上哈尔滨某大学的新生曾失望地对记者说:“这算什么重点大学?条件还不如我们高中呢!”还有一位新生家长送学生到某大学,看到学校的条件,二话不说带着孩子就回头,临走扔下一句话:“这学我们不上了。”
财政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学校规模小、效益差,教室昏暗,宿舍拥挤,食堂狭小,教师流失,诸多的问题困扰着黑龙江省省属院校,校长们眉头紧锁,愁比笑多。
然而,仅仅几年,还是这些学校,还是这些人,国家的投入没有大的增加,全省高校的面貌却焕然一新。
抓住“合”的机遇,调整地方高等教育布局,优化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时针拨回到1995年。那一年,全国高等教育谈论着一个新名词“大学合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给地处偏远、办学分散的一些黑龙江省属高校重新整合,获得生机的机会。于是,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后,当年就决定将原来在佳木斯市的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及地方大学——佳木斯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佳木斯大学”。原来在齐齐哈尔市的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齐齐哈尔大学”。
消息传开,所有的大学校园一片沸腾。赞成者有之:“这几个学校规模小,办学力量弱,合起来优势互补,资源集中,肯定比分散强”;反对者也不乏其人:“50年代学苏联,把综合性的大学都拆开了,现在又要合,拆拆合合瞎折腾!”更有甚者,一纸诉状告到了原国家教委,说黑龙江“不重视师范教育”,硬把师范学院给“灭掉了”。
认准方向就坚定地走下去。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联合院校的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就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省委曾先后两次调整学校的领导班子,新班子喊出了“向我看齐”的口号。1999年,他们抓住本科教学评估的机会凝聚人心,在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齐心合力迎接评估的过程中,领导和教职工的心贴近了,两个学校的界限消除了,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曾经被原国家教委黄牌警告的学校综合实力大增,“齐齐哈尔大学”这个新合并的大学声誉鹊起,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认可。新的佳木斯大学,在政府没有多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壮大,成为黑龙江省后起的、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
一个“合”字,给原来黑龙江省一批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差以及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的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如今,黑龙江省属普通高校已经由1996年的42所调整为35所,本科院校由25所调整到21所(包括新升格的两所),其中有10所合并院校,基本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西两翼展开,布局合理、专业齐全、适应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抓住部属院校体制划转的机遇,打破条块分割,进一步增强这些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有相当数量的部属院校。这些院校相对实力雄厚,可谓“财大气粗”。下放给地方管理,特别是经济不够发达的边疆农业大省,确实有些“下嫁”的味道。对于地方而言,多管一所大学,就要多一个开支的项目,这似乎是“双不赢”的合作。然而在黑龙江省,却把这种挑战和考验变成了机遇。
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领导的大庆石油学院是一个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大学,过去办学经费充足,学生就业不愁。在面临划转地方管理的时刻,师生们的思想都有些波动。学校党委未雨绸缪,早在1999年底,就发动群众开展讨论,统一思想,通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各种利弊关系,大家形成了共识:划转给地方管理,经费少了,但是争取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空间大了;行业办学按企业管理运行,对学校限制多,划转地方管理以后学校自主权多了;过去学校学科单一,主要为石油行业服务,现在面向市场开办专业,可以促进学校改善学科结构、完善专业设置。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变不适应为适应”,为大庆石油学院打开了思路。从2000年春天正式划转给黑龙江省到2002年,短短两年的时间,大庆石油学院已经实现了多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过去行业办学,按行业需求招生,直到1999年,学院在校生仅有5000人;划转黑龙江省后,2001年便达到9860人,2002年达到1.3万人。过去,学校地处黑龙江省一个小县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2001年,学校决定整体搬迁到大庆市。大庆市政府无偿提供了开发区最有价值的地皮2300亩做新校区,以及两亿元的配套资金。从动工到交付使用,一期工程36万平方米的建筑仅用了16个月。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矗立在松嫩平原上。
相同感受的还有哈尔滨商业大学。1999年黑龙江商学院由原来的内贸部划转给黑龙江省管理后,第二年实现了与黑龙江省财政专科学校的合并,组成了新的哈尔滨商业大学,省里划拨了900亩土地用于学校发展。2001年,新的哈尔滨商业大学正式招生,如今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大学,在校生人数达到1.6万。
目前,黑龙江省原来的14所部属院校,绝大多数划转地方管理,仅剩3所部属高校,其中,由原林业部划归教育部的东北林业大学,填补了黑龙江省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空白。
抓住高校招生并轨、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机遇,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局面得以扭转,为高校的后续发展奠定良性循环的基础
1995年国家提出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当时最敏感的话题就是上大学要自己花钱,这在如今已经不是问题,而在当年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像黑龙江省这样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群众消费水平偏低的边疆地区,收费上大学能否被群众接受?是否应该延迟实行?关键时刻,黑龙江省敏锐地感到,冲破计划经济束缚,高校自主办学,是大势所趋,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要抢抓时机,早改革早受益。因此,在多数省份决定在1997年实行“并轨”的形势下,黑龙江省提出:1996年全面实现“招生并轨”,早日将招生、培养、就业等责、权、利统一在学校的发展权里。
政府给学校“松绑”,学校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办学,充分发挥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办出规模、办出特色,这一点,黑龙江大学深有体会。
作为黑龙江省惟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在1995年以前,黑龙江大学在校生一直徘徊在三四千名左右,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真是举步维艰。1996年实行招生并轨改革以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得以实现。今年秋季,黑龙江大学的在校生已达到近1.9万人,专业达51个。
坚持改革,抢抓机遇,使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局面得以扭转。仅省属高校招生就从1998年的2.8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8.39万人,增幅为191.3%;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8.9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2.2万人,增幅为149.4%,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数。
机遇可遇不可求。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有没有改革的意识,有没有改革的胆识与魄力。黑龙江人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黑龙江这个地处边疆的农业大省,也可以建设成高等教育的大省、强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