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的惠水等15个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大多地处边远民族地区和高寒地区,多数是“吃饭财政”,“两基”攻坚难度极大。去年,贵州省一举攻克这“难中之难”——“困难再多,没有我们办法多”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11批实现“两基”县名单,贵州有15个县通过了教育部审查认定。至此,贵州省实现“两基”的县从58个增加到73个。“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65.1%提高到了82.38%。
一年内有15个县实现“两基”,这在贵州历史上从未有过,就是在全国来说,这样的规模和速度也是非常少见的。
这15个县曾是贵州省“两基”攻坚中的“钉子户”。15个县全都是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大多地处边远民族地区和高寒地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县都是“吃饭财政”,攻坚难度极大。
记者2004年年底在惠水县人民剧场看到的一幕一直深印在脑海里:当省政府验收团正式宣布惠水“两基”攻坚基本合格时,坚强的女县委书记杨筑萍眼中的泪水“唰”地一下流了出来。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贵州在攻坚过程中遇上的难度有多大。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孔令中多次在会议上说:“困难再多,没有我们的办法多;问题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只要我们想尽千方百计、说遍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纵观决战之年教育部门的战略部署,一个最直观的感觉跃然而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早”。“工作早启动、时间早安排、资金早调度、建设早进行”已成为贵州省“两基”攻坚工作中的一大创新。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2004年度“两基” 任务圆满完成,贵州省教育厅实行了厅党组成员定点包县制度,每一位厅党组成员与一位处长定点联系1至2个“两基”攻坚县,具体督促、指导、帮助各县推进“两基”工作。
2004年年初,省教育厅领导率领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深入到所有攻坚县进行调研和督察,行程5000余公里,历时一个多月,实地查看了100多个乡镇,就各县“两基”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调研工作对推动各县党政领导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今年年初,省教育厅领导、专家的到来,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非常具体的指导,为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而相关的督导部门则不断地鞭策我们向前走。这一前一后,一拉一推,还有干不好的工作吗?”一位攻坚县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这样描述2004年的“两基”工作。
“四早”工作方式在资金安排方面更为明显。在2004年的“两基”攻坚中,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在4月上旬即调度好共计4.45多亿元的资金,拨付到“两基”攻坚的16个县,其中包括省级“普九”专项资金1.25亿元,含新增1500万元,“二期义教工程”资金3044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资金2.9亿元。教育厅一直密切追踪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和工程项目质量,确保了各县“普九”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保证攻坚成绩,并使成果得到巩固,贵州省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督导和政府督察,明显加大相关工作力度。省教育厅受省政府委托进行全面督察,把各地入学率、辍学率、建设工程速度、扫盲情况等信息及时报告给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根据这些信息,以省政府的名义,对做得好的县进行表扬,对工作不到位的县勒令限期整改。“这样的力度前所未有。”曾任教育厅督导室主任的皮俊林说到今年的督导力度时不无感慨地说:“由于很多文件都是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对地方的约束力自然非同寻常!”
来自省政府的资料显示,在教育厅的具体指导和督察下,各攻坚县从2003年起就加大了“两基”攻坚力度,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县、乡两级攻坚领导小组,召开攻坚动员大会,采取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攻坚意义,营造攻坚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两基”攻坚的积极性。
2004年11月,记者到惠水县芦山镇采访时发现,一排低矮的民房外挂着“党委书记办公室”、“镇长办公室”的牌子,而不远处条件相对较好的原党政办公楼上,却居住着该镇中心完小的10多名教师。“我们镇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教师宿舍和办公用房非常缺乏,为了能够留住这些教师,我们决定将党政办公楼腾出来给教师使用,再苦不能苦教育呀!”该镇党委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同时,对省委常委会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资金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农村教育且不能用于冲抵教师工资的决定,大多数县落实较好,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资金成了贵州省“两基”攻坚经费的重要补充。
贵州省“两基”攻坚已经走过整整4年,4年中,全省88个县市区逐年达标。到目前为止,该省尚有14个县未实现“两基”达标。2005年,贵州“两基”攻坚工作将以这14个县为重点,力争半数通过“两基”验收,届时,将达到“全省基本实现‘两基’的宏伟目标”,让几代人的夙愿一朝得尝。
◇教育部公布第八批“普初”县、第十一批实现“两基”县名单 ◇教育部全力实施西部两基攻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