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我国科普图书创作喜中有忧
2002-01-12    

字体大小:

    北京1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任忆)

  第二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日前在京揭晓,《和黑猩猩在一起》、《九十初度说数学》、《昆虫记》等优秀科普读物脱颖而出,荣获“十大科普好书”称号。出版界专家认为,这一活动反映了我国科普出版的日渐升温,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科普图书出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急待提高。

  除“十大科普好书”外,本次活动还评选出荣获二等奖的科普图书20种,其中包括《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地球故事》、《剑桥五重奏――机器会思考吗?》等。这些获奖图书涵盖了数学、物理、天文、生物、地质、环保、医学等各个学科,科普图书选题更加多样化,数量质量也稳步提高,科普正逐步成为最为活跃的出版领域。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是高深枯燥的,科普图书也是难啃的大部头。但这次评出的“十大科普好书”中,没有一本是初中文化水平的读者读不下去的。《昆虫记》虽然讲了很多昆虫知识,但完全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该书的作者法布尔被公认为是一位“科学诗人”。陈省身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大数学家,他的《九十初度说数学》虽然也包含了一些理论性质的东西,但主体是关于自己数学生涯的记述和若干学术工作心得,一个完全不懂数学的人读来也会有所收获。“《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揭晓后,很多读者拿着获奖书单到书店采购,有的则向出版社邮购获奖图书,阅读科普书正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普也将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记》等科普图书之所以受欢迎,《Newton-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认为,原因是这些图书代表了目前国际和国内对科普写作的成功探索。它们实现了科学的人文化,大多数获奖科普图书不是单纯地介绍知识,而是注重揭示科学的文化本质,把科学放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关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科学的理解。其次,它们的写作对象也不单是科学研究的客体――自然界和科学理论,而且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家的活动。如《双螺旋》除介绍DNA结构发现的研究过程,更生动地描述了从事这一研究的科学家的竞争行为,包括其中的勾心斗角,故事性强,读来真实可信。

  与此同时,这次评奖活动也反映出我国科普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在本次获奖的30种图书中,原创图书仅占到9种,不足三分之一,并且整体水准与翻译图书相比也有相当差距,国内科普创作和出版水平依然急需提高。

  此外,科普图书的编校质量和翻译图书的翻译质量也普遍存在问题。据记者了解,在这次入选的46种图书中,有11种是因质量问题被剔除出局。有的图书差错率高达万分之十,远远超过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万分之一的标准;有的翻译图书译文晦涩难懂,行文疙疙瘩瘩,有的还存在严重的翻译硬伤,如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为《数学的自然哲学原理》,把“银河系有千亿颗恒星”译为“银河系有数十亿颗恒星”等。

  实现科技兴国战略,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都离不开科普工作,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愿社会各界都来重视科普工作,愿更多更好的科普著作能够与读者见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上海科教基地门可罗雀利用率不高
· 网络科普该怎样吸引孩子眼球
· 乡村冬季的纵横阡陌将迎来科普"大篷车"
· 中国民间评出2001年度十大科普图书
· 青少年科普活动指导纲要在沪实施
· 全民动员进行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
· 新疆发行《十万个为什么》维吾尔文版图书
· 《十万个为什么》精读本面世
· 科普元年 科技就在你身边
· 读者俱乐部,河南城乡的文化旗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