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我国公众有85.9%没有参观过科技馆或自然博物馆。去年进行的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同时发现,没有参观过科技展览的公众比例也高达81.4%。发达国家民众经常光顾博物馆等场所,为什么我国公众却很少去呢?
日前正在筹备的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将揭开这些谜,并将为我国今后的科普工作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在新的调查问卷中,在过去单设的问题“过去一年是否去过科技馆?”之后,将继续提出一大堆可供选择的原因,以寻找具体措施改善这一状况。
中国科普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的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已经基本拟就,将于2003年初下发到全国各地开始正式调查。这份问卷包括200多道科学问题,按照人口密度共抽取了8500名调查对象。目前遍布全国的1000多名调查员已培训完毕。
此前我国已经于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调查。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观测网和数据库。新一轮调查将要对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更为全面的缜密观察,用量化的数据描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同时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改进科普工作的意见。
据调查组成员、中国科普研究所李大光副研究员介绍,与以往相比,此次调查问卷的问题更加大众化,比如将原来问卷中的“辐射”一词改为“放射性”。新问卷也增加了“纳米”、“艾滋病”等题目,力争更贴近中国国情。
历次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虽不容乐观,但在逐渐提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从1996年的0.2%提高到2001年的1.4%。在美国,1990年的这一数据接近7%。
专家介绍,公众科学素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李大光说,科普是依靠长期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对国民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过程,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在10年的时间内,一个国家公众群体的科学素养变化是微小的。因此,需要建立数据库动态观察,进行纵向研究和分析。
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进行集科学性、社会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美国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英国科技传播和经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以往开展的调查只是公众的科学素养单一方面的状况。单一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的价值并不大,只有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才能有效提高这些数据的价值。
“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将为有关部门制定科技、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也为国家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人表示,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国家科技战略之一。我们不仅要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也要努力找到如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