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系统的对口扶贫圆了古丈人的两个梦:一个梦是县里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过千人,能有高中毕业生考上清华、北大;另一个梦是县里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能靠自己的财力发工资。
■对口扶贫为湖南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练兵用武的场所,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教育系统在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人才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没有初中文化脱不了贫,没有高中文化,没掌握一两手过硬技术难奔小康。”古丈县的干部、群众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认识,得益于湖南教育系统“夯实基础”的扶贫战略。
这是湖南省惟一高中学生不过千的县。一位土生土长的副县长说:“多少年来,我们古丈人有两个梦:一个梦是县里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过千人,能有高中毕业生考上清华、北大;另一个梦是县里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能靠自己的财力发工资。”
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古丈县,是个人口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全县13.7万人口,79.6%是土家族和苗族。长期以来,县年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元。针对这种情况,3年前,湖南省教育厅牵头,湖南农大、中南林学院等8家单位来到古丈开展扶贫工作时决定,从办好教育这个基础抓起,功夫下在巩固“普九”成果、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和普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上。
到2002年底,教育扶贫的一期工程结束。这段时间,湖南省教育厅投入400万元,帮助古丈县上了7个项目,重点抓好了古丈一中、古阳中学、罗衣溪中学3所学校的建设。这期间,湖南省教育厅还帮助古丈县抓住“义教工程”机遇,注入1570万元资金,使25所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成为项目学校,新建校舍2万多平方米,为巩固“普九”成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今年,二期工程又启动。这期工程将由省教育厅、省内12所高校、长沙市一中和其他有关部门注入资金800万元,主要帮助古丈县部分中学上18个项目。其中古丈一中在征地扩大校园后,再兴建科教楼、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体育馆各一栋,此举可确保该校从2003年起每年扩大8个高中班,使在校高中生首次突破1000人,达到1100人规模,加上先一年该校一名考生以高分考上清华大学,终于圆了古丈人的第一个梦。以此为起点,古丈一中最终将达到72个高中班,近4000人的办学规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省平均水平。
高校方面的一些项目,也以点金之术,显示了教育科技的作用。湖南农大养的山羊,不仅可以圈起来养,而且每头羊出肉率成倍增长,一头羊就比传统养羊多收几十至上百元;中南林学院帮助加工的茶叶,1公斤就多收30多元。湖南中医学院变废为宝,将卖不出去的粗茶叶,制成茶多酚,几十上百万元一吨。世世代代与大山为伍的农民终于体验到了教育和科技的神奇力量,争先读书在古丈成为时尚。如今,这里90%以上的农户家里有了一名以上初中生。近3年,全县每年平均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达52000人次,85%的农民已掌握了一种以上实用技术。
“一个好项目,就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农民。”古丈县县长郭建群如是说。项目开发是湖南教育系统对口扶贫的又一战略,也是古丈群众受益最显著的扶贫方式。
年轻的女县长郭建群谈起项目建设就神采飞扬。她给记者讲了一个茶叶开发的例子。
古丈盛产茶叶,是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古丈毛尖”远在唐代就是贡品,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但搞了这么多年,茶叶面积上不去,产量也上不去,为什么?因为已开发的“古丈毛尖”和“七叶参泡袋茶”,对茶叶品质要求相当高,年产量三四百吨就很不错了,大量的粗茶、下脚料却难成商品。
2000年,湖南中医学院将中试成功的茶多酚技术转让给古丈县。茶多酚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制剂,而它的原料仅是粗茶叶。学院帮助古丈县将一个污染大户造纸厂,改造成环保型工厂——茶多酚厂,头一年产值就达2500万元,创利税120万元。这不但给这个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带来了无限生机,更主要的是茶叶产业做大了,因为这个厂现一年茶叶用量至少要1500吨,而且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现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全县茶叶已供不应求。由于茶多酚厂的带动,现全县15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以茶叶为主业,仅茶叶专业村就达40个,全县60%的人从事茶叶生产,茶园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000亩。
古丈县花果山良种场也是记者采访时兴趣浓厚的一个亮点。这个场由农民企业家彭继开投入94万元于2001年3月建成,至今仅两年多时间,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这个项目是湖南农大针对古丈全县有160万亩草场,人均达12亩,人均草场资源为全省之最的实际,积极推动开发出来的。湖南农大提供全程的技术支撑。良种场现已向农户提供良种猪苗17500头,良种山羊3160头。良种场对供种农户用合同方式承诺“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实行全程服务。由于良种场的引导,全县现已有22个养羊专业村,956户养猪大户。县政府看到了养羊的广阔前景,已规划到2005年,全县种草3万亩,养山羊50万只。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与茶多酚、良种场一样,古丈县已经注册并规模生产成效明显的企业就有十多家。其中有由吉首大学帮助建立的以开发葛根、蕨根、山野菜等绿色食品为主,已建有2万多亩原料基地的雅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有由中南大学等单位帮助兴建的双力电池有限公司,今年计划生产9000万只,销售收入达1.3亿元。另外还有中南林学院帮助开发的一批果木、水电和旅游项目。
这些项目的开发,给古丈带来最直接的成果是产业结构优化了。不但工业上有了如双力电池和茶多酚一样的强势项目,农业上也有一批项目做大做强。全县185个村中现在有91个成了专业村,占了村总数的近一半,这些专业村中除茶叶专业村、养羊专业村外,还有10个水果专业村、11个蔬菜专业村、3个药材专业村、5个薄荷专业村。据县有关部门介绍,到2005年,全县专业村预计将超过130个,约80%的农户将成为各类专业户。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古丈老百姓,特别是住在崇山峻岭的土家族、苗族老百姓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里,劝学曾与计划生育一样为县里的第一难事,如今不但小孩要读书,大人也争着要读书。良种场的彭继开说:“我请人下去传授养羊、养猪、养鱼技术,原本预计只有二三十人听课,实际却来了上百人。农大老师来场里讲课,只要老百姓知道了,都要赶几十里山路来听课。”
三年对口扶贫,古丈受益匪浅。而教育系统也获得了一个练兵用武的场所,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既培养和锻炼了人才,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口扶贫成了真正的双赢之举。
三年中人才、科技、资金的不断注入,使古丈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与1999年比,2002年古丈县GDP由24.02亿元增加到29.8亿元,增长了24.06%;财政收入由905万元增加到1528万元,增长68.84%,圆了古丈人财政收入上千万元、县里自己发工资的第二个梦;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47元增加到1173元,增长了9.2%;城乡存款余额由1.44亿元增加到2.45亿元,增长了70.14%。
“与发展得快的一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比,这些数字也许还没有吸引力。但我们看到了它的潜在力量。我们的项目刚起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丈的发展就会有个大的跨越。”谈到对口扶贫给古丈人民带来的实惠时,郭建群这样说。
而教育系统,特别是参加对口扶贫的高校,也是受益匪浅的。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说:“扶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练兵用武的场地和机遇。产学研结合怎么干?在学校关门干肯定不行,古丈就是我们的一个基地,多一个基地就多一份力量。”
黄伯云院士的“基地”意识,是被高校广泛认同的。湘潭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树丞说,学校有个防腐保鲜膜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进行初试了。如何把研究引向深入?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变成生产力?他们一直在思考着、探寻着。而古丈恰好是一块生态没受到污染的基地,他们得到这个基地可真是如获至宝呀。
各高校通过对口扶贫,还培养、锻炼了一批人才。中南林学院院长章怀云教授讲了两个简单的、但又是很启发人的数字。一个是林学院先后有100多名教师到古丈搞考察或者搞项目,其中仅教授就有30多名;另一个是他们在这里学习、考察和工作的时间都比较长,有的教授在古丈累计工作日达300多个。教授的时间比黄金还宝贵,能够在这里干这么久,他们的收获会少吗?
中医学院教授李芳荣也从茶多酚产业化进程开始谈到人才培养、锻炼的体会。他说,在古丈的三年,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选题要从生产一线来,从老百姓中间来,这样才有开发价值。他与学院党委书记蔡兴先商量后,就确定以古丈为基地,搞当地盛产的“三叶”开发。茶叶、薄荷叶及烟叶中都含有医药用价值极高的元素,校县联合开发,不但可以促使古丈经济上一个台阶,而且在产学研结合中,又可锻炼培养学院不少人才。
就经济效益而言,也不是单方的,一个项目只要真正开发好了,受益总是双方的。关于这一点,吉首大学老爹公司副总经理张永康教授介绍,吉首大学开发弥猴桃1999年才起步,现销售收入已达5000万元。老爹公司的经济基础也在基地、在农户。所以,当古丈县提出要吉首大学支持开发1万亩猕猴桃基地,在断龙、茄通、默戎三个乡镇建设16个猕猴桃专业村时,吉大校长游俊教授满口答应。他说:“这不但可以将这16个村农民带入小康,学校老爹公司也因此多一份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