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浙江大学副教授史锋和入驻长兴县的专家团队
长兴县位于浙江省北部,红薯一直是长兴最主要的农产品。但是,自从3年前挂起一块“浙江大学浙北农民技术学校”的牌子后,这里的农民开始放下红薯秧,拿起了苗木剪和嫁接刀。
一位开始不愿意交100元听课费的农民,后来主动找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在这里挂职担任长兴县科技局副局长的史锋,一个人拿出了农业培训班聘请教师的全部讲课费。
这让史锋很感动,也很有感触。他说:“农民兄弟是最实在的,虚的东西他们没兴趣,但只要是真正有用的,他们也接受得很快。”
长兴县向浙大“申请”派教师担任科技副县长
说起史锋到长兴县挂职的事,还得从3年前说起。
2003年7月,长兴县的民营企业家阮称民通过朋友引荐,认识了刚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学成归来的史锋。当时,阮称民正准备进军苗木产业,史峰应邀担任了正在筹建中的浙江长兴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科技指导。他与阮称民在为公司选址而进行的资源调查中发现,作为浙北地区大规格香樟、桂花等绿化大苗集散地之一的长兴县泗安镇,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里植被跨度大、野生动物种类多,小气候变化快,土壤、水肥条件好,是理想的生物学实习、实验场所。”史锋说。但是,泗安镇的苗木产业主要以大规格香樟、桂花等乡土树种为主。这些用于城市绿化的树种大部分是直接从当地的山上移植下来的,附加值不高,而且还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是在抢子孙的饭碗啊。”史锋很心疼,他下决心用科技来改变这种局面,并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为浙大的人才培养建立一个平台。
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吴平得知史锋的这个想法后,非常支持,科研基地的建立很快提上了学院工作的日程。
2003年年底,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家教授团队“柔性”参与的浙江长兴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确定了以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为依托,以辐射带动“三农”产业为目标,促进新农村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2004年9月,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建成立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基地。
基地很快成为长兴县与浙江大学之间的合作桥梁、这种合作模式吸引了长兴县政府的关注。2005年,长兴县政府组织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到浙大对口交流,寻找“科技药方”。他们当面向浙大党委书记张曦提出“申请”,派一位浙大教师到长兴县担任科技副县长。史锋因为在长兴基地的出色工作而被选中,但他只肯接受县科技局“副局长”的头衔。
为老区人民子孙后代嫁接科技“摇钱树”
一株普通石楠,引进价格1万多元,嫁接红叶石楠,经过三五年的培育、整形后,市场价格至少10万元;一个被废弃的青梅老桩,嫁接红梅,经过5到7年的栽培、修剪,可增值50到60倍……
占地面积1000多亩的基地,现在已经投资了1700万元。两年来,基地已经开展了包括美国红叶石楠、桫椤、红豆杉等引种、生物技术培养、繁育与推广开发及深加工等一系列项目的科研开发和立项,吸引了59位大学教授、200多名博士硕士,在这里开展珍稀植物繁育研究。
2004年3月,史锋与他的研究生一起对基地购买的11棵老油茶树进行嫁接,把珍贵的云南山茶花成功嫁接到油茶树上。“当时,农民们并未将这些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当作宝,而是用来当柴烧。我们委托他们到山上把这些油茶树挖过来,每棵树花20元收购。”现在,经过近两年的培养,这些树已经成为形态各异、花色各异的高档新树种。
“我们特意把这些树送到杭州等地举办的展销会上去展示,结果每棵树市场售价最低3500元,高的达8000多元,而且十分抢手。”史锋说,展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销售,是要让农民兄弟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便于向他们推广。现在,基地每年最少有3到5项科研成果孵化并在当地实现转化,辐射长兴县7万亩苗木基地。
史锋说,基地的大量投入,短期内不可能有回报。但这些优质树种能让农民看到希望,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2005年,史锋把公司的3名职员送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傅承新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培训。经过半个月的培训,他们都成了公司的骨干技术员。一名接受培训的职员自豪地说:“我以前是公司的会计,现在却能负责培养剂的培植、继代等工作了。”现在公司已经有了6位自己的技术员。
如今,苗木已成为泗安镇乃至长兴县的农业主导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副县长金树云表示,浙江大学专家教授团队的入驻,不仅给本土树种注入了科技,提高了农民收入,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提供种子、种苗实现了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把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上解放出来
今年5月,浙江大学建成了长兴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除浙大生命科学教学基地之外,浙江大学浙北农民技术学校、浙江大学长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也已全面开始工作。
不久前,在浙江大学浙北农民技术学校培训班上,史锋对首批包括村干部和农村妇女、残疾人及特困户等在内的29名群众开展技术培训,详细讲解植物解剖学的有关知识,传授嫁接等技能。在两天后举办的第二期培训班上,当地又有37位农民参加,同时一批农民技术骨干也走上了讲台。目前,泗安镇接受培训的农户有500多人,其中150多人成为技术员,他们分别到安徽、江苏、福建等地从事苗木嫁接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一般嫁接一棵树苗,可以获得0.18元的酬劳,如果包成活的话,酬劳是0.4元。一个嫁接季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通过技术服务,平均起来,一般可以获得2万元的酬劳。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史锋说,这样就能把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中解放出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浙大与长兴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2005年,仅仅是在泗安镇,就辐射了4220亩土地,转移劳动力400余人,带动全镇新增产值1725万元。
本来到今年10月,史锋挂职一年副局长的期限就到了,但长兴县委、县政府坚决不让他走,因为这里的事业实在离不开他。
作为长兴县科技局的副局长,研究生物化学的史锋正着眼于把一种苗木的“嫁接”推广到每一种苗木上去;同时他还把农民和企业的技术需求以及产业的发展,“嫁接”到清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等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