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高考改革探索重要一举 高职单独招生一路向前
2011-03-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安徽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进行数控机床实训。人民图片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09级酒店管理3班学生在饭店实习 邵海峡摄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纲要的表述,包含两个主要改革指向,其一是放权,即高职院校入学考试的组织工作从中央政府下放到省级政府;其二是分类,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实行单独考试,以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考试。

  实际上,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近年来已在一些省份展开,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各地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招生新方法

  3月20日,北京13所被授权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齐聚首钢工学院,联手举办招生咨询会。首钢工学院招办主任王学东说,咨询会主要向考生及其家长介绍这批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报考政策、信息。咨询会上,众多家长和考生前来了解招生计划、专业、培养特点、考试情况和录取政策。北京市高招办主任高福勤说,今年北京高职自主招生计划将达到2600余人。

  高职自主招生,是指由学校自主进行入学测试、确定入学标准、实施招生录取,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微博)。

  来自教育部的信息表明,2007年,教育部允许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全国已经有多所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考试。各试点院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自己或联合行业、企业组织考试,采用“笔试+面试”的形式,构建“知识+技能”的考试科目体系,力争根据本校特点来招收适合的学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说,现在高考的问题是用一个标准集中评价差异非常大的考生群体,这也是出不了人才的重要原因。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应该是“分散”,操作方式是“多样评价”,这样利于科学、公平和客观。高职招生改革顺应高考改革的方向。

  像北京一样,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在上海、山东、浙江等许多省市铺开。

  历经3年的调研与试测,浙江省从2009年起实行分类测试的高考模式,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考的基础上,分三类设置考试科目,报考院校分别对应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2010年,高职、高专类院校招生考试以“技术”科目取代第一类和第二类院校的“文综”、“理综”和“自选”科目。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一改革旨在引导有应用技术潜质的学生加强技术课程学习,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利于高职高专院校选择适合培养的新生,有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价值观和知识观。

  据介绍,目前升入高职有三种途径,一是高职单考单招,二是高考+会考统招,三是高职自主招生。单考单招只对技校、中专和职高毕业生;“高考+会考”针对高中毕业生;而高职自主招生则面向所有考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计划18省份试点新高考改革 仅8个启动
· 陈志文:只有大家宽容支持 高考改革才能坚定前行
· 新高考改革下升学规划成教育市场新需求
· 借助现代科技推动高考改革
· 钟秉林:高考改革,前40年功不可没,接下来如何走?
· 人民日报:科学与公平,双轮驱动高考改革
· 李志民:高考改革既要改革考试,更要改革招生制度
· 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
·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 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