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学校灾害教育如何从应急走向常态
2009-05-13    中国教育报 计琳

字体大小:

不少学校开展的抗灾防灾教育走过场、轻实练——

灾害教育如何从应急走向常态



资料图片

  5月9日,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对学校灾害教育的最新调研课题。结果显示: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后,各学校都加强了防灾抗灾的管理和教育,但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认知目标,而忽略了行为矫正;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如何使学校灾害教育真正做到“警钟长鸣,警示落地”, 如何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应急预案成了纸上谈兵

  汶川地震过后,上海不少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图片展览、安全知识竞赛等途径对学生开展了灾害的预防教育,校园中的安全讲座、消防演练、逃生演练等活动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多。

  “但学校灾害教育和管理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学校灾害教育课题组负责人王健博士指出,一些学校的灾害教育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告诉记者,许多学校的灾害教育停留在意识层面,虽然人人都说重视,但实践操练与体验和参与人数的覆盖面却很低;不少学校的演练只求场面精彩,但教育却停留在浅层次规训层面,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表演作秀的嫌疑。

  “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王健告诉记者,“知行不同步,灾害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另一个令课题组担忧的现象是,在大地震后,不少学校都按照要求建立了应对各级各类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但不少预案本身的科学性没有经过权威机构的评估;很多学校的预案没有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预案文本制定出来以后很少有学校定期开展实战演练。“这使得很多学校的应急预案成了纸上谈兵,一旦灾害事件突发,应急机制很难迅速发挥应有的作用。”王磊说。

  灾害教育应更注重实练

  灾害频繁的邻国日本,在学校灾害教育上的做法值得借鉴。

  早在二十多年前,日本的中小学就已经有了防灾和自我保护的教材。除了学校开设防灾课程外,政府还常常派防灾指导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防灾知识教育,组织各种防灾活动。有些学校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发一张地图,上面标示着学校和家庭附近的区域,让孩子们按照放学后回家的路线,在地图上标出警察署、公用电话、饮水处、可避难的公园等重要地点。日本的学校经常举行防震演习,而学生们的防灾意识也由此逐渐形成。

  “灾害教育只有从应急走向常态,使之普及化、日常化,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王磊认为,要加强灾害教育,四个环节的工作必不可少。

  首先要制定标准,包括学校备灾防灾的各类硬件标准,学校灾害的定级标准,启动灾害管理机制的标准等。

  同时要加强师资。据调查,国内中小学教师普遍比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尤其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反观一些灾害教育做得好的国家,普遍都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许多学校既有校内的教师、管理人员,也有校外的有一定资质的兼职人员。

  规范的课程教材也很重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没有规范的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教材。

  “最为要紧的是加强实练”,王磊认为,要制定防灾训练计划和《学校防灾训练手册》等相关教材,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区域及各校的特点,安排训练计划,并使之融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并快乐地参加危机预防训练,学校还应经常举行防灾减灾的训练演习和竞赛活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调查显示:超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见效甚微
·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2014新年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举办
· 舆情解读: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 让学生写遗书也是一种生命教育
· 心理磨砺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不可或缺
· 教育应补上敬畏生命的一堂课
· “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在北京开题
· 国内“死亡教育”处缺失状态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 教育论坛: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培育健康人格
· 云南师大将开设“禁毒系” 培养生命教育师资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