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学生体质
长跑猝死引关注 多省政协委员建言让学生多锻炼
2013-02-01    新华网

字体大小:

  随着中国各省“两会”的陆续召开,前不久国内频频发生的大中学生在长跑中猝死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江西、广东、浙江等省的政协委员纷纷建言,呼吁保障学生充足的锻炼时间,尽快扭转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严峻形势。

  去年12月25日,江西泰和县第二中学高一学生郭远欢晨跑后,突然扑面倒地,鼻口出血,手脚抽搐,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泰和二中随即作出决定,取消这项自建校以来坚持了30余年的健身活动。

  泰和二中的事件并非孤例。去年广州、上海、湖北等地已相继发生多起在参加长跑运动时的猝死事件。和泰和二中一样,武汉、西安等地部分高校均以安全为由,干脆取消了校运会上的长跑项目。

  各校“因噎废食”的举动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国青少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现状。而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欠账”,其实早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累积。

  对此,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调研员刘建平向省“两会”提交提案,呼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障学生锻炼时间。

  “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各级学校的体育课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体质不下降才怪。”刘建平认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开展长跑运动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还能培养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取消长跑是回避问题。

  广东省“两会”召开前,就有调研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连续25年一直下降。与25年前相比,大学生肺活量下降近10%,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10.9%、10.3%。

  为此,提交给广东省“两会”的《关于大学生体质提升计划的工作建议》中呼吁:将提升大学生体质纳入法规,开展“万米长跑”等身体锻炼活动。

  “唯分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显然已经成为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的罪魁祸首。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与老师往往有意无意占用学生锻炼时间,中小学体育课更是长期被视为可上可不上的“副课”。一些家长受此影响,也常常抱着先升学,以后再锻炼的侥幸心理,听之任之,以致“豆芽菜”和小“胖墩”比例不断攀升。

  浙江省“两会”上,多名政协委员同样关注了这一现象,并呼吁加强学校体育场馆与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定期监测学生体质健康,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列入对学校的考核内容,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

  江西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副处长曾伟表示,虽然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早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须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但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升学压力的逐渐加大,青少年锻炼的时间正在呈现递减趋势。

  为此,刘建平认为,当务之急,各类学校必须将国家相关规定真正落实到位,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开始、循序渐进加强体育锻炼,才能增强身体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还应尝试体育部门呼吁多年的“体教结合”建议,让学生在埋头课桌、沉迷电脑之余,也能成为运动场上的健儿。只有打破现有教育模式、多管齐下,运动猝死的悲剧才能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发生。(记者 胡锦武)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学生长跑频发猝死事故 被指应试教育影响身心发展
· 贵州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国家规定每天锻炼1小时 学生拒上体育课只为写作业
· 青岛多举措提高学生体质 体育课可按兴趣编班
· 大中学生体质下滑成事实 体育或纳入高考科目
· 教育部负责人就学生体质健康三个办法答记者问
· 教育部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
·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 20米往返跑取代千米跑?进步还是倒退?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