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数字出版、二维码导览……
科技 扩大文化辐射半径
5月8日,网易“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正式上线。此前,新浪公开课、淘宝同学、100教育(YY教育独立品牌)等商业网站已经逐渐积累起一批活跃用户,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也先后登陆慕课平台并上线了课程。
这种得到商界和教育界双重推崇的在线教育,体现了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所能产生的1+1大于2的效果。除此之外,大数据电影营销、二维码导览、数字出版、3D打印的广泛运用,则让人们看到了这种融合的宽广空间。
技术,改变了人们与文化接触的路径
2013年被称为中国慕课元年。去年10月,清华大学发布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由高校主导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第一批上线了《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等6门课程,吸引了一大批学习者。
“截至目前,在线听课人数已经达到20万人次。”“学堂在线”平台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介绍,在线教育的基础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科技,学习者每时每刻的学习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大数据。比如反复观看某一段视频,或某一道题做了好几遍都通不过,就说明这个知识点是难点。比对其他人的学习状况数据,系统就能分析出该学习者处于什么水平,并给他推送合适的课件和习题,学习者不需要适应别人的进度,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时间和理解的速度安排学习进度,更个性化,也更有针对性。“而这些定量化的评估,对老师改善课程体系、把握难易程度都有参考,而不是像传统课堂老师大多数时候靠的是感觉、经验。”
“通过字幕检索抽取某一门课程的重要概念,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就可以构建知识图谱。有了图谱,学习者甚至可以打破传统的知识习得顺序,根据自身知识积累跨学科学习。”孙茂松说。
从相对封闭的校园到开放的互联网,从精英授课到全民教育,网易公开课产品经理陈衡鑫认为,在线教育正在刷新人们接受教育的路径。从下载课件笔记到在线授课视频,再到慕课学习,在线教育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甚至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
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力量,科技正日益渗透到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
作曲的草稿需要试听,原来需要找一支乐队来排练、演奏,现在只要将草稿输入相关软件,整个曲子就可以以电子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多名云南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将二维码嵌入到艺术作品中,观众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蕴含的思想。在动画产业,通过对人身体动作的定点捕捉,将对象的运动轨迹真实记录并转换为虚拟的三维模型,动画就能变得更加逼真……
“科技手段的应用,实际上有助于放大文化内容的辐射半径。”文化学者、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沈望舒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已经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