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说了实话。不止是我,许多老师都能感觉到这种状况的存在。问题不在高教体制,不在教学方法,也不在教学手段。
问题出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据我所知,许多学生考试作弊,打小抄,一个学期甚至连一半的课也听不全。更严重的是,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不行,而是不屑于在这方面花更多的时间。
在当代学生中,心态浮躁比较普遍,青年人不愿意下苦功学习,希望走捷径获得成功。这与我们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的心态完全相反。当时我们认为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于是每堂课都要听好,每道题都要做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市场经济大发展,社会心态普遍比较浮躁。这种心态延伸到学校,学生总想轻而易举地发财或是出国,尤其是北京一些重点高校的学生,受出国大环境的影响,把精力放到考托福和 G RE上,不用心学习。以这位老师所教的电动力学为例,那是一门很难学的课。
二是学生过早被捧到很高的地位。社会上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你是天之骄子,你与别人不一样,你的身份与成功划等号。结果造成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非常高,甚至认为在国内受教育不能满足成才愿望,只有到国外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其实,这种状况与科大最早的两届少年班学生非常相似。在当时舆论宣传下,这两批学生中很多人认为自己与常人不一样,心理产生畸变,不愿意像常人那样一步一个脚印,总想一步到位。
事实证明,这两届少年班不是非常成功,尤其是那些过多被媒体关注的学生。反而倒是当时宣传比较少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更高,比如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当年经常踢足球,并不被认为是超天才的人。
总结原因,这些学生之所以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一是心理压力太大,二是他们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不能像别人那样踏实学习。
如今科大吸取当初的教训,少年班办得很成功。我们严格把握这样的原则:不在任何场合宣传他们,还他们一个平和的心态。
我认为高等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应过早地给年轻人太多的心理优越感。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想法:你们都是普通人,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付出更多劳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记者 原春琳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