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经堂教育普通教育关系
来源:全国第十一次回族史讨论会暨全国回族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据资料记载,回回的语言,在其东迁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特别是汉人成份在回回中日渐增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就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其文化具有受阿拉伯、波斯等西亚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吸收汉族文化这两个特点。但是,在其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可见回族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积极适应生存、生活环境等方面是比较成功的。所以,一个民族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该民族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进程。现就如何处理回族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关系,提高回民劳动者素质问题谈几点初浅认识。
教育,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一切增进人的思想、技能、品质、体质、智能等方面能力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家庭教育——由家庭主要成员和生活环境对青少年实施影响的活动,这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社会教育——由社会整体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全体成员实施影响的活动;学校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各种方式、手段,使受教育者成为实施教育者的培养目标的活动。
回族的教育史经过经堂教育一近代新式回民教育一现代普通回民教育三个阶段。经堂教育是回族教育史上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回族传统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所谓经堂教育,是一种以学习经文为主的寺院教育方式,它以清真寺有能力传授知识的阿訇为授业者,招收若干学员,分小学、中学、大学三种类型进行教学。明朝初叶,刚刚形成的新民族——回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回族先民多来自阿拉伯及中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了回族自身特殊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伊斯兰文化已成为回族文化的内核。但另一方面,回族几乎要与周边民族,主要是与汉族交往,过去,封建统治者又通过强行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回汉通婚等方法企图同化回族。特别是明朝中叶后,回族语言已完成了向汉语的过渡,农业兼商业的基本经济生活方式已成定型,服饰、姓氏也都基本汉化,回族中通晓阿文或波斯文的学者日益减少,而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能没有懂阿文或波斯文的学者,面对内外部环境,回族只有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社会问题,加之回族人口的逐渐增加,过去那种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的授业方式所培养的伊斯兰学者在数量上远远跟不上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回族吸收伊斯兰文化传统和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创立了新的教育制度——经堂教育。创办经堂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回族社会所急需的宗教职业者,更主要的是为广大穆斯林普及伊斯兰文化知识,使年轻一代的穆斯林懂得基本宗教常识而成为合格的穆斯林。经堂教育从产生起就成为回族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伊斯兰文化内容成为整个回族文化教育的核心,为伊斯兰文化在回族中保持数百年而不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国门大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挑战,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了大震荡,新思想、新文化层出不穷,国人纷纷效仿西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回族在这种环境中掀起了近代新文化运动,并提出了改革教育、发展文化的口号,使回族教育发展到了近代新式回民教育阶段。它提倡经、汉两通,中、阿并举,既学阿文和《古兰经》等宗教课,又学习汉文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如数学、历史、自然等,使回族子弟一边学习伊斯兰文化、一边学习汉文化,同时又学习西方文化,在三种文化的结合作用下,使回族逐步发生变化、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绝大多数回族学校被政府接收改为公立,施行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分离原则,广大回族学生走向普通中小学校,接受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使回族教育发展到了现代普通回民教育阶段。主要学习汉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体育等课目,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而伊斯兰宗教教育则主要集中在清真寺内的经堂教育上。
伊斯兰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是旅途,每个人最终要回到真主那里,因此,穆斯林不但要为现世的幸福去奋斗,更要为来世的幸福去努力,告诫穆斯林不应整日忙于俗务而醉心于现实的感官享受,也不应整日沉湎于宗教功修而忽视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而应两者兼顾,物质和精神并重,今世后世并重,故而要培养这个世界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回族劳动者素质的状况如何,是关系到回族作为祖国大家庭的成员能否与各民族一道共同实现繁荣和发展的前提。由于历史、自然因素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劳动者素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文山州二万多回族也与其他民族一样,其现状为:从身体素质上讲,身体素质相对较周边其他民族要好,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都低于其他民族,但部分地区毒品的危害,也严重影响回族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从婚姻和生育方面讲,虽然文山回族初婚龄高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但一些地方的早婚带来早育、早育又使妇女生育期延长,生多胎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而且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生育率越高,早婚早育不仅损害其身心健康,而且还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有些则失去读书机会。民族内部通婚制,使通婚范围变得十分狭窄。
就回族分布地区看,极大多数回族村寨位于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沿线,或内地坝区和城镇,消息比较灵通,加上回族人民对党的富民政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比较敏感,在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手工业和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和商业。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引进良种,普遍推广稻谷、包谷杂交品种,产量较高,稻谷平均单产500公斤左右,包谷也在300—400公斤左右。如有3 200多人口的茂克是一个纯回族村子,过去全靠国家返销供应粮食,现在不仅粮食够吃,还有余粮销售给国家。因此学习和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已成为回族人民的迫切要求。
从社会竞争能力讲,除了居住在交通枢纽、坝区的回族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能力相对高于其他民族(这是回族增长经商的传统决定的)外,一些居住山区、交通闭塞、以农业为主的聚居区的回族与社会生产、消费等广泛联系则不足。再者,从开辟多种生产门路、从事多种经营的能力看,因大多数时间仍从事田间劳动,由于各方面技能低下,从事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的能力自然也就很低。
针对文山回族劳动者素质的现状,如何将伊斯兰文化传统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以此提高回族劳动者素质,至今仍是我们回族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以及广大回族群众所应特别关心的问题。
经堂教育是完全的伊斯兰文化传统教育,经堂中学是继续提高伊斯兰文化知识、培养中级人才,并为经堂大学提供升学人才的教育。经堂大学则完全是培养宗教职业者。这三者构成了经堂教育的整体结构。普通教育则是在学校里学习汉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体育等文化和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两者既有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区别,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回族社会发展中又有相辅相成的结合,两者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互补性,是由纯宗教教育过渡到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西方文化的结合,是一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特点和适应历史发展进程的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多,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更需要解决好两者间在提高回族劳动者素质上的关系。
l政治素质:这是指民族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品质,是民族群体和个人的社会聚合力状况的素质。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回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发展的机会,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回族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遵循“从国是天命”这一传统观点,衷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经堂教育的作用,培养和树立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爱国爱教、爱民族的思想,遵纪守法,提高新时期回族的政治素质,积极引导伊斯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清真寺举办的培训班,把寒暑假学生和辍学、升不了学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经堂教育,一是加强教义教规、伊斯兰知识教育,二是避兔学生流散社会,使年轻一代的回族懂得基本常识以期长大后成为基本合格的穆斯林。只要遵循伊斯兰的教义、教规,就能积极适应科技兴国、依法治国(伊斯兰教规教律基本与国家法律相吻合)、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现行形势,反过来,现行大好形势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又能为回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回族更好地顺应新时代,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
2身体素质:针对回族至今保持不同程度的族内婚、血缘族内婚、早婚多生等习俗,发动群众“遵经革俗”,从科学的角度广泛宣传早婚早育以及各种随俗对人口素质的不利影响,计划生育与民族素质提高的关系,严格执行《婚姻法》和有关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从本民族实际出发,制定既符合国家政策,又符合伊斯兰教义的相应的制度和乡规民约,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同时加强医疗卫生工作,只有把宣传教育工作,把医疗卫生、技术指导(教律规定“胎儿3个月后成形,不可遗弃”,所以要做好放环、节育、服药等前期技术指导工作)和服务等配套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在提高民族的身体素质上收到实效。
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指人在知识智力方面的水平,它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而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思想、技能、品质、体质、智能等方面的活动,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目前,回族和各族人民一样,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既存在着十分有利的民族振兴的新机遇,又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回族的特点,正确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既要立足现实需要和可能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发展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又要在内外关系上为回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团结稳定环境和应有的前提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此,必须从回族振兴发展的高度,把开发回族经济与开发回族智力紧密结合起来,把拓宽回族生产门路与发展各种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有效地提高回族素质。
新中国建立后,绝大多数回族学校被政府接收改为公立,施行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离,党和政府制定了义务教育规划,并通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各民族普及教育问题为政府所重视,成立了许多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大专院校(田心设有九年制义务民族中学)。所以,我们要发挥回族通晓汉语的优势,以此作为回族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的基本阵地,并提倡重教兴学的精神,努力培养回族的各类高中级人才。同时下决心改革教育制度,根据回族的特点和回族聚居地的实际,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围绕经济办教育、办好教育促经济的轨道上来,其核心是认真办好各种层次的各种技术教育和经济管理的技能教育,以克服民族教育上的一般化和“学无所用”的弊端。近几年来国家教委已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经济发达的回族地区也主动办了一些单独的或附设的专业技术学校和班次。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要使回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民族,就必须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条路。对此,我们要多方面鼓励回族学生在努力报考国家各类技术院校的同时,实行开放式教育。对学校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改革过去基础教育从普通小学到普通中学的单一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校面向社会、向社会开放、根据社会的需要办教育。农村、山区的回族教育要从升学为主转变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上来,与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普通推行的,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实行“三加一”即多学一年技术技能教育的制度,并从初中开始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以学习实用技术为主,高中阶段除开设劳动技术课外,也要兴办职业技术班,使之毕业后学会一二项谋生技能。针对农村回族群众则要中阿并举,把对劳动者进行扫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因人因地制宜地结合起来,真正提高农村回族劳动者素质。从经堂教育讲,为了民族发展的最高利益,也为了宗教本身的需要,应该把经堂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一些有见地的教长、阿訇已提出,经堂教育应与发展回族经济和面对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一些清真寺已开设了现代阿语学校(最突出的一点是历年朝觐人员无法在朝觐过程中与当地人对话、年轻人上高等经学院缺乏基础的现代阿语等),一些阿訇和海里凡也积极参加驾驶、手工业制作、农林科技、种植养殖、乡镇企业管理等技术培训,从事劳动生产活动。
无论那个民族,其传统文化丰富与否都有一定的封闭型特点。固守封闭型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利于发展和提高现代科学文化水平,不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回族只有根据自身实际和时代需要,认真把握回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正确处理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既有独立一面,又有互补一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争取汉族和其他先进的兄弟民族的帮助,使回族劳动者的素质得到逐步提高,让回族社会、经济、文化得到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