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纷至沓来,当AlphabetZero只要经过自学就能战胜AlphaGo,当网络教育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肯定地说,以科技驱动的教育已经落地,诸多理想正在照进现实,技术正在以其革命性的力量重塑教育生态,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展望2035,我们可以想象:
全纳与公平的教育无限接近。教育均衡发展仍是社会矛盾映射在教育行业的焦点,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使命要求实现全纳、公平和高质的教育,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跨界、连接、开放、众筹的“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便利融通各种资源和力量,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化、网络化、终端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行进在“上好学”的路上。
个性化的规模教育广泛普及。个性化、自适应和规模教育将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中实现和谐统一。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为认知思维模式、兴趣爱好不同的学习者提供自适应的信息呈现方式和内容,学习者想学什么、想怎样学都可以从心所欲、兴趣驱动,“以学定教”提升了学习者的内生动力和学习效果。还原与重建场景的虚拟化学习,寓教于乐的游戏化学习,社区分享的网络化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泛在学习……技术赋予了学习鲜活的力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地获取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奠基。
开放共享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开放接入、汇聚极致、按用付费”的线上资源供给,“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全面普及,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模式的教育选择,走班教学、分层分类教学的全面实现,师生远程互动、评价反馈及时便捷,学习者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再有时空限制。开放、包容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机制越来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更加深入。
教师角色加速转型。在信息时代,人机结合正在成为未来教学最可能的形态。于是,传统的知识讲授和机械的教学内容将越来越多地被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介承担,常规的作业练习和批改将越来越多地由人工智能程序承担。教师将逐渐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抽身,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具有创造性、更富于情感性和更加充满艺术性等的互动教育活动,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个性因素和情绪因素,真正成为“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的多重角色。
课堂形态根本改变。行政班体制已经被打破,选课走班在更多的学段成为常态。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人人拥有便捷可用的移动终端,网络学习资源的多样,支撑主题驱动、项目驱动、STEAM的跨学科教学日益增多,条块分割的学科课程体系逐步淡化,更加有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班教学、协作学习、混合学习、探究学习成为教学主体。
精准教育管理如虎添翼。建成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计算成为生产力”,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和联动,让教学分析从“应该的学情”即时转向“现实的学情”,个性化的自动诊断、自主推送轻而易举,海量资源与私人定制高度统一。实现教育管理中人、财、物的按需精准配置,让教育管理从“感觉有效”转向精准的“实际有效”。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逐渐从外生变量蜕变为影响教育系统变革的理念和文化的内生力量,2035的教育,将被重塑得更加开放、更加人本、更加适切。因为更加接近“学生喜欢”这个朴素的逻辑而更加有魅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也将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教育现代化因为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而惠及每一个孩子。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