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2003-02-13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国

字体大小:

    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但不否认特殊历史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超常规、跨越式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正常现象。实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办法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看到发展的优势,善于审时、顺势、造势,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世纪末,世界一些著名专家学者提出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理论,这个理论揭示了世界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跳跃性,揭示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主要特征是“突变”,而突变的五种机制是:文化震荡形成的张力,社会变革,科技与经济的互动,新学科及新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性流动。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创建高水平大学需要时间,需要办学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需要长期建设。但从国内外一些大学发展的实践看,短时间建成高水平大学也并不是纸上谈兵,关键是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比如,新学科的建立、学术大师的引进、超常规的资源整合等。英国的沃克大学短短35年办学历史,创出了世界一流的奇迹。香港科技大学建校仅14年,跨入了世界一百强大学。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尤其是互联网的开通,多媒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与完善,使高校跨越了国界;同时将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乃至教育观念产生大的飞跃、大的突破。从追赶到跨越,与其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因此,我们要强化创新意识,打破常规思路,敢于跨越世界前沿思维。

  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要求我们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奋发开拓,不断进取。教育实践证明,没有教育新观念的萌动,没有普遍的心理氛围,没有变革现实的要求,没有勇于改革的胆略,高校跨越式发展无从谈起。创新要在“试”中探索前进,在“闯”中开辟新路,不能坐等。重要的是打破高校“大围墙”,走向全社会,面向大市场。实践在深化,教育在发展,思想解放永无止境。谁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思考,谁就可能在观念上与时俱进,抓住发展机遇,抢占制高点,取得跨越式发展。教育思想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教育思想创新的意义远远大于教育发展。勇于创新固然重要,善于创新更重要。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同时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开拓新方向。

  运用现代大学理念,推进体制创新,突破制约高校作用发挥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建立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大学理念是对大学规律、功能和使命的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完善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思想。

  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正确处理好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释放新的教育潜能。在教育规划起点上,坚持能高则高的原则;在教育目标上,坚持能优则优的原则;在教育发展速度上,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大调整,不仅要看眼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眼前有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代表结构优,速度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数量的扩张毫无意义。教育永远是质量第一的。

  运用交叉学科力量构筑新兴学科群落,这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成为主流趋势,文理学科向综合化发展。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新的创造、新的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尤其应注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建设。

  运用价值规律,创造市场环境,大力推进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这是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大改革。要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发挥高教资源集聚优势,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益。引入市场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教育投资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投资新模式。

  运用教育国际化战略,谋求更大的教育资源和市场空间。入世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竞争必将融入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将有更大的扩张力,教育资源引入有更大的优势。既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系统的运行能力,又可输出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开辟国外教育市场。既要利用开放的环境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中,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又要努力提升本土文化,保持中国特点。按照实现人才高素质、人才流动高活力的要求,重点引进和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产业体系的管理与科技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汇集一批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科技前沿的优秀人才。上述思路的运用,将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力的竞争,全球争夺高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高等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具有的客观基础前所未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济建设高潮之后必然有一个文化建设高潮出现,这是最难得的机遇。21世纪知识经济是最有希望的机遇。机遇是一笔战略资源,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机遇。抓住机遇就可以快速发展,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我们要把握大机遇,开阔大视野,策划大思路,推动大发展。在高校发展中,快人一步,抢得先机,步步主动;慢人一拍,亦步亦趋,则处处被动,结果拉大差距。对于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改革发展的决策,特别是机遇性决策,超前性决策,一定要不争论,认准就干,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一个重大的抢抓机遇的超前决策,都是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决定的,意见一致是在成功之后。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通过实践来证明。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学习准备、观念准备、人才准备,机遇未必大于挑战。机遇与挑战、利与弊空前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应对得当,就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兴利除弊;应对失当,有机遇也抓不住,必然是弊大于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一定会遇到过去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机遇只是给那些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人,只是给那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人,只是给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害怕困难,就是机遇摆在面前也抓不住。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确定高校发展的特色非常重要。科学定位决定了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是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科学定位要从这一复杂结构的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的坐标,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发挥特色。各种类型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广阔天地,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都应该有、也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流,而不能盲目攀比,摇摆不定,徘徊错位,以致于丧失发展的机遇,甚至丧失自我。高校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影响,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从根本上讲,高校发展创出特色,提高水平,不在于学校的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好,楼房有多高,关键在于学科和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其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的,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学科专业不必样样都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上水平。高校只有练内功、上水平、创特色,才能成为学科建设的“高峰”、人才培养的“高原”、精神文明的“高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学术性
· 高等教育呼唤质量意识
· 不断积累经验 实现规范目标
·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 200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农村教育要富民
· 教育论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
· 53万娃网上听课 天津农村教育全国领先
· 广州教育管理实现电子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