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了,又快开学了,满耳朵都是家长们关于孩子上学的话题:谁家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了;谁家的孩子落榜后又准备复读了;谁家的孩子花了几万几万钱择校了……一句话,就是家长再苦再累,花钱再多,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也许我们做家长的,都处于“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之中,仿佛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在这里,我想推荐一篇题目是《不能耽误孩子?》的文章,让家长们读读,提高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作者曹景行先生,是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他是以一种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
这几年来,中国一直在讲“素质教育”、“学生减负”,但亿万学子至今仍然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脱身无望。世界杯期间,我在上海理发,店内的师傅不断地抱怨着“足球害人”,弄得家里正在考高中的儿子不能安心温课应考。“考不上好的高中,就读不上好的大学,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工资只有一点点,连老婆也讨不起。我们这代人没有办法,孩子不能再耽误了。所以我宁可自己不看世界杯,把家里的电视机插头拔掉!”
像这种为了孩子考试而全家不看电视的父母,在今天比比皆是。不仅如此,他们为了“不能耽误孩子”,每个月都要从本来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相当一笔给子女补习功课。因为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不这么做就怕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最近,“不能耽误孩子”更具体化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在电视上推销某种营养品的广告词,却抓住了中国父母惊恐不安的心。实际上,任何有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句话错得离谱:比赛的终点才决定胜负,起跑时领先,未必能一路领先,反而可能会因为后劲不足而失败。更要命的是,中国的孩子必然因为这种谬误的流行而承担更多的苦难,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也必然为此付出愈来愈高的代价。
“应试教育”在中国当道,除了现行体制过分强调学历、文凭,还因为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是在充分利用父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大做生意赚钱,形成恶性循环。其中最可恶的,是某些学校教师一面加重学生负担,一面又通过校外补习大赚其钱,使自己成为当今中国的“新富”。
自古以来,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但也是不可能赚钱变富的职业。我每次到国外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印象中最深刻的,不是稀世珍品,而是看到教师带着中小学生在馆中讲述文化,让孩子拿着卡片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那些靠校外补习致富的可怜的人,当然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博物馆上课的,而学生也被剥夺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则愈来愈可能扭曲变形,成为没有文化修养的“考试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