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次教育之春沙龙的独特语境折射社会整体变迁
很多参加过教育之春系列沙龙的人说,这个沙龙上一直闪烁着民主、理性的光辉,确实,在本报社召开的以教育周刊2011年报道的改进为主题的第34次教育之春沙龙上,幼教、职教、行业协会等各领域代表争抢话筒,呼吁关注相关领域,而教育部新闻办官员赵建武在听了一上午的发言之后,也以一个平等参与者的身份表达了希望本刊对教育部政策宣传给予更多关注的愿望。
因为依托人民政协这一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制度化的特定平台,所以,在教育之春沙龙上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党派、政府、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平等参与、舆论导向与民意表达平起平坐的独特语境。
事实上,这一独特语境背后隐含的则是我国社会整体的变迁。
伴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化和传媒体制本身的改革,民意表达从未有过地被赋予与舆论导向同等的地位,传媒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从附属地位的宣传到以更独立的精神关注公共事务。从惊呼政府的声音传递不出去从而怒斥媒体到以平和、贴近的姿态对接传媒,表达自己的传播愿望,教育部新闻办这一姿态的变化,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折射出我国政府治理理念的变迁。
创办这张周刊的初衷,是要在人民政协的平台上,为教育发展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为此,我们努力地以开放的姿态给社会各方的教育利益表达,也包括政府部门的教育政策宣传留下均等的空间,从而“联结体制内外,促进多元参与、推动中国教育”。当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更多时候,我们还要求自己“关怀弱势群体,关注制度创新”。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编 贺春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