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是学生们轻松快乐的休闲时光,可是,许多学生常常为无处可去而发愁。在拥堵的城市空间里,学校宽阔的操场、球场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每当假日来临,不要说学校室内体育设施,就连这些操场球场也是“铁将军”把门。课余时间学校应向社会特别是孩子们开放体育设施,这样的呼吁喊了很多年,这样的报道做过很多次,可是,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却仍没动静。
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就这么难吗?究竟难在哪里?是管理难、人手紧、经费缺,还是压根儿就不愿开放、不想作为?本版今天推出相关报道和言论,旨在推动这一问题有效解决,给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广阔空间。
——编者
7月15日傍晚,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陈经纶中学,在400米塑胶跑道上,一对年轻夫妻正倒背着手,悠闲地并肩“倒走”锻炼身体;篮球场上,七八个成年人正吆喝着打篮球……正和4岁儿子玩皮球的李丽娟告诉记者,孩子爸爸正在学校的游泳馆游泳,一家三口平均每周来两次,“虽然家不住在附近,但这儿环境好,在这里锻炼,比压马路、去健身房强多了!”
然而,这样的景象在其他许多学校是看不到的,人们司空见惯的是:校园操场大门紧闭,塑胶跑道空无一人,而场外就是滑旱冰的孩子、跑步的市民,呼吸着汽车废气,与车辆争道。
一方面是场地闲置,一方面是刚性需求,关于校园体育设施开放,国家早有规定,不少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但开放为什么还这么困难呢?
设施开放
全民健身是“硬道理”
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日子,从2009年起,这个日子成为“全民健身日”。可以说,北京奥运会最大的社会遗产,是全民健身这一现代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群众自觉健身的意识大大提高。
然而,硬件设施的缺乏,是制约全民健身的重要因素。2010年,甘肃省公布了全省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结果,其中,在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调查中,“家务多、工作忙”是第一原因,“缺乏场地设施”是第二原因,高达33.0%。
推荐专题:特别报道:《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
推荐阅读:北京中小学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最高可获奖500万
推荐阅读:假期学校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推荐阅读:昔日神童成高僧 反思中国家长抹不去的天才情结
>>>点击:更多教育资讯
推荐阅读: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在我国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总数的65.6%。所以,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0月1日,《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实施,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今年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再一次提出“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据悉,目前北京全市共有646所中小学向社会开放校内体育设施,占符合开放条件学校总数的65.3%。这也意味着,还有1/3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没有开放。
7月18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是在暑假里,北京市一所去年被列为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试点的中学,塑胶田径场、塑胶篮球场仍铁门紧闭,只有收费的室内游泳馆、羽毛球馆对外开放。据看门的保安介绍,室外体育设施只在周末时对外开放,平时即便是本校学生,也不得入内。而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
彭力涵是重庆树人小学篮球队的队员,眼看放暑假了,他发了愁:“放假了,我们每次找场地打球都头痛。”他说,假期学校不让进,打球得向老师递申请,有时能行,有时却不行。
在全国各地,这个暑期有多少“彭力涵”在为找场地而头疼?在每一天,有多少居民为没有健身场地而苦恼?全民健身是硬道理,毋庸置疑,只有开放占全国体育场地三分之二的学校体育设施,硬道理才能真正“硬”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