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作者来稿
论教育界学风与教育评论问题
2001-12-31    刘尧

字体大小:

  内容摘要:本文透视了教育界之不良学风,分析了教育界不良学风产生之原因及危害,提出建设优良的教育评论之风和综合治理教育界不良学风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界  学风  教育评论

  当前,学风不正并非偶然的个别现象,已经蔓延到整个教育界。学风不正,贻害无穷。它不仅损害了学风端正的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很容易误导青年学子,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而直接威胁到教育的理念和发展前途。因此,对教育界的不良学风,我们决不能姑息迁就,要不遗余力地大胆揭露和坚决抵制。

  一、教育界之不良学风透视

  什么叫学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这里我们仅对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学术界的不良学风现象进行一点透视。教育界的不良学风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浮躁之风。教育界少数“学者”或缺少坐冷板凳的毅力,或不甘清贫寂寞,他们往往受到某种功利的驱动,做学问不够踏实,草草浏览几本书,不等消化,不求甚解,然后下笔万言,急就成篇,学术水平不够高而仓促出版和发表;在做学问时不重视原始材料的搜集而急于抛出所谓的新观点,其立论轻率,论据粗疏,资料短缺,错误迭出,令人不齿;不遵守学术规范,剪切、复制加粘贴,拼拼凑凑,在引用别人的著作时不加注释,掐头去尾,就据为己有;采用“移植”的手段,将别人的成果改头换面据为己有;伪造数据和材料,制造论著。等等,等等,这类风气谓之浮躁之风。

  第二,剽窃之风。教育界个别人甚至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公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青岛海洋大学青年教授姜效典剽窃老师著作受到应有处罚[1]。哈尔滨某高校陈XX副教授出版的《盛宣怀》一书,竟大段抄袭夏东元教授的专著《盛宣怀传》,陈XX受到处罚[2]。中国矿业大学李富斌的剽窃行为受到中外科学家的共同谴责[3]。笔者就有公开发表的文章被江苏某高校的徐XX全文抄袭。这种抄袭剽窃之风近年有蔓延之势。互联网上竟然公开出售论文且生意火爆,这种使抄袭剽窃行为公开化、“合法化”的现象,足见抄袭剽窃之风的猖獗。教材编写互相抄袭之风,已使人们麻木而熟视无睹了。

  第三,教条之风。把领袖人物的言论当教条已斯空见惯。教条之风虽然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崇洋、尚古、迷信伟人”。在我们的教育论著和教育行为中,洋的古的伟人的思想和言论常被教条套用,似乎外国的月亮是圆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是真经、伟人的言语是真理。因此,人们停止了思考,“生吞活剥”在无意识中进行,教条之风若隐若现地蔓延开去。比如,在我们的教育著述中出现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倾向,求洋尚古尊书媚上的教育著述被一些人认为是规范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反而,求实尚真向善趋美的教育著述被-些人认为是不规范的低水平的经验总结。这种新时期教育界的“党八股”,是否应该列入“反对”之列呢?!

  第四,炒作之风。指教育界中严重弥漫的市侩主义的流俗。拉帮结伙,搞哥儿们意气,互相吹捧,有些人甚至笼络记者编辑演出双簧。有的书尚未出版评论已发出一大片,令人费解的商业运作方式竟堂而皇之地步入神圣的学术殿堂。的确,学术也需要宣传、需要广告、需要扩大影响。但是,学术成果不同于商品、更不同于流行音乐,学者也不同于影视明星、歌星、舞星。学术追求的是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而我们常看到的书评文论中,鲜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书评文论许多流于吹捧与互相吹捧,既不严肃又充满了市侩习气。有些有权有钱者竟然能笼络到众多的学者(甚至大学者)和记者,为自己鼓与呼,各种报道、评论似雪片般飞来,让人眼花缭乱。这其中的真假谁又能说得清楚。这些很难说都是正常的学术现象。

  第五,裙带之风。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已经渗透到教育这块净土的方方面面,在用人制度、经费分配、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研评奖、课题立项、论文发表、论著出版等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裙带之风干扰。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论文答辩不通过的已经很少了,其原因在于人情作怪。科研成果的鉴定也是如此,“211工程”评审亦不例外,上百所大学评审不通过的没几家。至于院士的评审不敢评说,但有一个现象不容回避:现有院士越多的地方,评出院士越多;院士越少的地方,评出的院士越少[4]。这种裙带之风甚至演绎出学术腐败,个别人不惜用权钱色打入神圣的教育净土和学术殿堂,把人类灵魂的导师和求真的学者引入腐败之地狱。

  第六,学位之风。学位之风是被国家正面提倡,却被部分人歪曲利用的不正之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规模在逐年扩大,培养方式也灵活多样。社会也对不同学位给予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样既激起了广大学子求学的热情,也助长了混学位的不良风气。混学位者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在学校的全日制研究生中的部分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认真求学而得过且过讨好导师蒙混过关;更为严重的一种是社会上流行的领导干部和企业“老总”读学位热。据称,这些人中不少人要么掌握着拨款和指标等学校发展的命脉,要么通过捐款或缴纳数万元的学费等方式得到就读的机会,平时很少上课,毕业时甚至有人代笔写论文,也能获得毕业[5]。市场经济的行为往往是互利互惠的,一些学生与学校和导师合伙为各自利益而导致的不良学位之风,与地摊上演出的假学位证书买卖之风,并无本质的区别。

  二、教育界学风不正的危害

  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风,关系到知识、学术的健康发展;学风,关系到知识界、学术界的声誉和科学人才的成长;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态度……教育界的学风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问题。我国教育界出现的学风问题,令许多有识之士忧虑。季羡林先生在《关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当前学术界的风气怎样呢?我们大家都常常听到一些怨声:风气不好。其表现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草率从事,好寻捷径。其下焉者则抄袭剽窃,明目张胆,不知天下尚有“羞耻”二字。季老先生的担心还不止于此,他还担心学术界有了一席地位的人去下海、去做官。更担心留在学界的学士们、硕士们、博士们不学之风蔓延。季老先生说:在我们国内有一极小部分“学者”,头顶高级职称却述而不作,一篇像样的论文也不写。至于与他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则视若路人,有关的中外学术杂志则更是陌生。看了这种现象,我有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难说我是杞人忧天吗[6]?教育界的学风不正除了搞坏教育风气,阻碍教育水平的提高;搞垮教育学者队伍,培养庸人懒汉;拖垮中国教育,使其无法立足于世界外[7],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你问问学生学习干什么?中学生会告诉你:考大学,大学生会告诉你:找到好的工作、获得好的待遇。像少年周恩来那样,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者甚少。你再问问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搞科研干什么?没有高级职称者会说:评职称没有这个不行,有高级职称者会说: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像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样,为科学之进步、人类之文明而探索者不是太多[8]。若任其发展下去,季老先生有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就不再是感觉而是现实了。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将逐渐兴起。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的确占世界的大多数,但是世界上有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却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人口多、资源缺、底子薄、科技落后的国情,面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发展就要被动挨打的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为此,只有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去赶超国际先进科技水平,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才有可能。然而,世纪之交出现在教育界的浮躁风、剽窃风、不学风、裙带风、迷信风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例,只能妨碍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当禁[9]!

  三、教育界学风不正的归因分析

  我国教育界出现学风不正现象,是社会大环境、教育界及其学者自身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华东师大李宏图教授认为,中国学术发展的自然进程在1949年之后被接连打断,第一次为全盘引进前苏联模式,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第三次为市场经济大潮。市场经济体制的启动使社会面临着深刻的结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中的世俗化功利化等多种因素的猛烈冲击下,原本基础薄弱的学术界难免出现学术失范。学术失范与当前学人自身的精神状态也有关系。过去中国传统文人在传统学术氛围中用文章道德的合一来提升自己的品德,现在传统的学术道德约束力日渐式微,而新的学术精神的约束尚未形成,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学人用市场经济的某些方式来经营学术之道以获取功利[10]。李教授的分析不无道理,这种社会现象已在教育界蔓延。应当说外部社会环境的根源更具根本性,其中包括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功利要求,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以及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负面冲击等因素,这些都是人们已经充分注意到的。教育界内部存在着本文上述的种种误导青年学子的不良学风倾向,表面上看来是一种学术规范的缺失,但实质上反映的是学术研究中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学术发展内在机制的整体缺失[11];教育评论是保证教育界保持优良学风的重要监督机制,然而教育评论开展不足,且存在着随意、功利、庸俗、空泛诸多弊端[12]。

  四、建设优良的教育评论之风

  教育评论在教育界长期以来总是开展得不好,现已受到不良学风的干扰。有些教育评论文章(尤其是教育图书评论),确有一些不顾作品的实际内容、相互抬高、吹得天花乱坠的“吹捧”式评论。少见切中时弊、深中肯綮的评骘,以至于人们看了那些充满流光溢美之词的评论,恍若感到天下文章原来都是一大抄,不然评论又怎会有近似的雷同之词?!更可悲的是有些教育著述尚待问世,一边倒叫好声连绵不断,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真是假”[13]。要把教育评论开展好,纠正教育评论的不正之风,有三种错误观念首先要纠正:第一种错误观念是批评某人的教育著述或行为,就是对某人不利与他为难。形成这种看法与“文革”期间“乱扣帽子”、“无限上纲”的遗风有关。此外,中华民族有一种“隐恶扬善”的伦理传统,不赞成公开说别人的缺点。实际上,认真的严肃的评论是“与人为善”,对对方有利对教育发展有利,而不是什么和某人过不去;第二种错误观念是某人一受到批评,他的教育著述或行为就一定有错误有问题,至少是水平不高。事实上,任何教育著述或行为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一项高明的教育著述或行为也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经别人的批评后可以更趋合理。所以,要把批评看成是教育发展的正常行为,提倡批评和反批评,不要大惊小怪;第三种错误观念是评论者一定比被评论者高明。如果怀着这种想法开展教育评论,其结果必然是意气之争的笔墨官司,对教育的发展毫无益处。评论者与被评论者是合作的伙伴关系,目标是一致的。纠正上述几种错误观念的同时,我们应当树立起一种正确对待教育评论的态度,把教育评论看作是促进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教育评论应该是明辨是非正误,达到共同提高目的的园地,而不是较量高低直到把对方打下去的擂台。我们不仅欢迎批评也欢迎自我批评,教育评论应当追寻新的思想沟壑,要树正气。新世纪,要开展健康的教育评论活动,必须解决好如下十大问题:教育的政治性与学术性辩证统一问题;“双百方针”的贯彻问题;正确对待批评问题;教育评论者队伍建设问题;认真履行教育评论的社会职能问题;教育评论者加强学习的问题;倡导求真的学风问题;提倡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问题;讲究评论方法、注重评论实效问题;教育评论独立品格的形成问题[14]。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评论如何实话实说
· 教育评论必须实话实说
· 倡导健康的教育评论
· 魔鬼之床与教育评论漫话
· 论教育评论的信息容量与质量
· 教育评论方法及其它
· 关于教育评论的几个问题
· 教育评论十戒
· 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走向
· 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