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灼热的沧桑中,《文化苦旅》带人皈依自然和历史,那是一次精神洗礼。还清晰记得,《道士塔》是其首篇,写的是敦煌古迹文物通过愚昧、贪小惠的王道士被洋人一箱箱、一车车骗去,弄到了国外。先祖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啊,却被保存在外国的博物馆里……恨,犹如一条河流,横贯于整个文本。但正像余秋雨说的那样:“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的确,《文化苦旅》不就是为了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吗?现在,当我再次读着《道士塔》,恨被暂时抛却,表现出了青春应承载的思考和拷问:是什么割开了这道一个古老民族绵延几个世纪、难以愈合的伤口?为了一己私欲就可以将民族感、正义感置之不顾吗?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啊!屈辱的记忆激励我们不断奋进,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我们只有更好地创造未来!
也许中国百年的耻辱已使很多中国人形成了思维定势,我们总是背负着历史的十字架隅隅而行。与西方物质的差距,使我们失却了文化的自信。崇洋之风,兴而未艾,科技上亦步亦趋何来创新?文化贩卖何来进步?我们有泱泱五千年的文明,瞻顾辉煌,不应固步自封,我们应正视物质文明的差距而不要精神下跪。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应毫不畏惧地肩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让血液里流淌着“敬廉崇洁、知诚讲信”的精神,让心灵深处凝结起纯正的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意识。
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好比片片风格迥异的树叶,学校这棵大树无私地提供我们养分,它将繁枝伸向高空,像在擎起整个天宇。作为大学生,我们若能将心灵放牧在敬廉的憩园里,聆听崇洁的丁零,感悟知诚的皎洁,寻求讲信的生活,我们的灵魂一定能融入阳光的神采,身心得到雨露的滋润。可以试想,树叶一旦离开了枝头,那便是腐烂的开始;生命一旦离开了廉洁,那便是变质的开端。切断了与廉洁的关系,就会沉沦为物质中的浮生动物,我们离生命的内核也就会越来越远。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心泉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心中有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才能忘我地创造,才能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清泉———王荣辉的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牛玉儒的勤政为民、鞠躬尽瘁,任长霞的无私奉献、崇高品德……这些精神的心泉赋予人类廉洁、守法与崇高的营养。
为生命寻找心泉离不开读书。书籍是先人寻来找去的心迹之固化,也是前人对后人的馈赠。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名利场》,便是这么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洗礼着人世间不洁的凡尘。他那辛辣讽刺的手法,真实的描绘,时刻警醒我应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名利。它描写的虽然是1810~1820年摄政王时期,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但他的思想,它的意义穿越时空常青。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也许名位、权势、利禄本就是紧密相连的,但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物质的泡沫中打捞出来,从名利的枷锁里解放出来,从权势的磨盘下挣脱出来,关照心泉,让思想走进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更加鲜活,愈加丰盈,我们的心灵就会得以净化、提升,做到“修身养性廉为上”,我们的灵魂就会变得宽宏、通达、高远而澄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