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媒体都热衷于报道现在校园里,研究生班、英语班、MBA班门外停放的奔驰和宝马,还有成排的私家车。
坐在教室里的学员们的身份,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在新东方学校一个容纳380多人的教室里,那些开着豪华轿车、或有专车接送的人,那些打着出租车匆匆赶来的人,那些挤公共汽车或是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来的人,都不过是一些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急于学习英语的人。
所有人都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
任何人迟到,都会有一排人站起来给他让座。在这里,大家都是学生,都是一种技能的渴求者,在这里,人们真正体会“众生平等”。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家机关副局级官员对记者说,他挤在这里很快乐,每天都充满力量,他在Enjoy English(享受英语)。
正在为他讲课的老师在课堂上说,曾有两位高级官员找到他,说:难的我们也学不会,你就教我在饭桌上怎么跟外宾聊天就行。比如,多吃点,味道怎么样之类。
而最近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学生的基础也越来越好。
刘艳是天津姑娘,她现在利用一个月的年假和倒休时间,坐在了北京的教室里。她每天早晨6时起床从朋友家挤两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到新东方学校的教室,上3节“新概念英语”。中午再捧个汉堡包挤进公共汽车再倒地铁到国际贸易中心,在华尔街英语班跟外教聊两个小时,然后看那里的英语电影,一直到晚上。“过去我从没想到学习的成本会这么高,才半个月,两万块钱就花光了。”她现在已经从最开始的打车上课“沦落”到挤公交车。“有一次风特别大,我上了三次立交桥都没上去,一下就后悔了,我这是干什么呀?”可到现在,她没落过一节课。
外企女职员Hellena每天开着“尼桑”去上课,却得在暖气不足的教室里裹着羽绒服学。生活、工作一直挺优越的她有年头没受过这种冻了。可她居然觉得踏实稳定放松:“好久没有跟生人有过这种身体距离了,大家都鼓鼓囊囊地挨在一起,一块跟着老师喊,真过瘾!”
在接触的开始,大家都无意了解别的同学,只是相互间抄抄笔记,帮忙拷拷文件。可时间一长,他们发现,他们所选择的课程不仅给了他们知识,还给了他们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世面、圈子、社会关系直至求上进的力量。
相比之下,学习MBA的学生更注重相互间的沟通,也更主动地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读书对于我来说就是机会,我们的老师多半是大企业的负责人,他们熟悉行业的运作和细节,如果我有出色的创意,也许课堂就会是我改换门庭的一个跳板。”在读MBA的白先生是一名国企工作人员,他从去年起开始为跳槽做准备:“所以再难我也要咬牙挺住。”
MBA考核是相对讲究背景经历的,而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北京分部的马先生却认为:“我们这里没有小职员,他们出去后都会是大人物!”
他们学校的学生中很多人是大企业的负责人或高级管理人员,也有部分小企业的工作人员,坐在一个教室里,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的故事,也有着自己最独特的动力。
MBA教育非常讲究团队精神的培养,所以在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对这个集体产生作用,大企业的负责人有可能见多识广,了解行业细节,成为这个团队的“头羊”,而刚出校园不久的学员理论基础扎实,也有些学生是学艺术或其他专业出身的,他们又能为其他学生开拓思路。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加上老师的引导,才可能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案例教学。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胡大源教授这样向记者介绍。
英雄不问出处。既然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潜质,都坐在一个教室里,就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今天是你做小人物的最后一天!”一个刚工作两年的小伙子将这句话写在了他英语笔记本的扉页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