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改革
中国高校采取举措应对"入世"
2001-11-12    

字体大小:

  11月11日消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合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已成定局。近日,中国部分高校校长会聚此间,就“中国高等院校如何应对‘入世’后挑战”等问题展开研讨,校长们达成共识:中国高校必须着力提高自身实力,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相应举措,积极应对“入世”。

  各高校校长一致认为,“入世”后,中国的教育市场将逐步放开,但无论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还是教育资本的全球化,中国高校要与世界其它国家高等院校竞争,最终还是要“凭实力说话”。

  据了解,中国不少高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开始为迎接“入世”作准备.据悉,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学校结合各自特点,针对学科建设、教学模式等进行相应调整。北大在院系调整中新增了一些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学院;而中科大一方面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为“教师、学生轮流讲”,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除了上述院校外,对外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作为该领域培养博士生的唯一国家研究基地,将成为独立招生单位,为培养更多WTO专业人才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六月也对八个院系进行撤并,并新建了三个学院;暨南大学上个月也刚刚将原临床医学系、会计系、国际经济贸易系合并组建国际贸易学院,新学院以国际贸易为依托,全部采用英文教材和使用英语授课。

  与此同时,上海的一些高校近几年也在厉兵秣马,不断推出应对“入世”的举措。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已有百分之四十的研究型教学实验被设计型实验所代替,该校副校长叶取源介绍,设计型实验与传统教学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鼓励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自己设计实验,这样对提高学生独立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则认为,“入世”也为中国高校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自身实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学校实力强了就可以吸引更多海外专家来中国任教,而他们带来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会进一步增强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另据了解,此间的复旦大学早在几年前就在为迎接“入世”挑战进行较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原国际政治系与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等六个研究中心“强强联手”,组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律系从原来包括国际政治系、法律系和社会学系的法学院中单独出来,独立成院;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合并为信息学院,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通信工程和光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最近,学校又决定今后五年,每年将引进一百五十种国外优秀教材,全面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专业限制,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努力;同时对上海发展需求量大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将探索与社会协同培养的方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读秒阶段”,中国的高等院校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欲凭实力说话”将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入世考验
· 找准问题 搞好高校基建工作
· “入世”后的中国高等教育
· WTO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十大对策
· 教育部官员谈WTO与教育改革
· 中国开放教育市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 教育市场中的政府角色
· 从教育承诺看WTO的影响
· 加入WTO与我国教育改革
· 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 拥抱世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