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复旦大学:学分制改革迈大步
2001-12-31    本报记者 林蔚

字体大小:

    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学校开放选择专业,部分课程按学期制进行……这两天复旦大学校报一时洛阳纸贵,师生争相传看。让师生们激动的是这样一篇文章———《学分制建设工程启动》。

  尽管不少内容还是设想,但学分制工程的整体规划依然引来了一片叫好声:“这才是真正的学分制!”

  改变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新生还没有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王生洪校长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文理兼备的通才,是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将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

  首先是压缩总学分。设想把四年制总学分控制在140分以下,五年制总学分控制在180分以下。相应地,要适当调整总学时数。

  其次是调整课程设置。在现有框架基础上,设想把课程结构分成两大部分:全校性课程,其中包括综合教育课和文理类基础课;主修专业课。低年级学生在没有进入专业学习以前,学校将按素质教育的理念,进行全校性课程教学,并重新组织全校性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使其更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现有的必修课暂保留其课程性质。

  试行按学分收费

  复旦计划明年向学生提供双学位、双专业证书,今后还要逐步推出跨学科学位、跨专业证书等。被列入明年计划的还有“学期制”,部分课程按学期开课,并逐步推行到所有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灵活地选课和进行学位培养计划。同时缩短每学期开课周数,实行18周开课,提高开课效率。

  孙莱祥副校长介绍说,其他一些设想还包括:通过课程结构调整,使学生在进校相当长时间内可以不分专业学习,即使学生进校时有专业归属,也不影响他们改变专业;调整修读计划管理,如果专业课程的修读管理与专业学院管理体制相配合,就能形成完整的文理教学模式;建立目标测试制度,加强目标测试管理,严格学位资格管理,建立学校的文理课程综合测试和院系的专业课程综合测试制度;试行按学分收费,按学分收费既是计费管理问题,更有促进教学制度改革的功能,在课程结构与培养方式明确的前提下,通过按学分收费,形成教学投入与利益分配相挂钩的新机制。

  5年后课程总量达到3000门

  全面推进学分制,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旦大学的教师举例说,在美国是“50多万教授在3000多所大学的200多万个教室里,为1000多万攻读1500种学位的学生上课”。

  复旦计划在5年后争取使课程总量达到3000门,生均教室面积达到5平方米,生均图书馆面积达到5平方米,此外对实验室、体育教学设施以及文艺教学设施也提出了相应的高要求。

  复旦大学表示,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还相当有限,而全面提高课程总数、改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的状况是学分制推进的物质保障。在初步方案的基础上,复旦将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借鉴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尽快形成一个学分制教学框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女研究生形象大使"评选在复旦起波澜
· 封东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科学家奖
· 复旦:三位教授入选"973"首席科学家
·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将设专升本
· 复旦大学:何振梁受聘为兼职教授
·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
· 复旦大学:校长午茶会 大学生和校领导彼此倾听
· 复旦大学:开通全国高校首家爱心网站
· 复旦大学:今年新生入学不分专业只分文理
· 复旦大学:按国际标准 新推两门硕士课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