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邹声文)
“我们的干部要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要一门心思去追求高学历、高文凭。在领导干部选拔使用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后,那些似真实假的文凭就会变成一张废纸!”
针对少数领导干部热衷于到高校混文凭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赵师庆教授快人快语,锋芒直指这一现象的根源。
听课有秘书代劳,论文有他人“操刀”,答辩论文走走过场。在一些高校里,这样的学生并不鲜见。“一位来头不小的领导干部正在我们学校申请博士学位,一年里没见他露面,更别说听课学习了。”某高校的工作人员觉得不可思议。
领导干部为何如此热衷在学历和文凭上下功夫呢?赵师庆代表认为,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一些单位的选拔使用干部机制上存在问题。他们机械理解和贯彻干部知识化的政策,往往把文凭、学历当作衡量干部能力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样一来,一些官员当然会想办法弄张文凭,为个人升职搞一张通行证。”
一些领导干部职位并不算低,为什么也要想方设法给自己安个博士的头衔呢?“好名啊!他们觉得在名片上加一个博士头衔,别人就会认为他官当得好,学问也好,会对他高看一眼。”
“这样的文凭是真文凭,更是假文凭!”赵师庆代表这样分析:它是学校正式颁发的,所有手续一应俱全,从形式上它是真文凭。但它的持有者没进课堂听一次课,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学位论文可能都是找人写的,它又是千真万确的假文凭。
“这种现象不可小视,它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赵师庆代表说起文凭交易现象十分激愤:“它会伤害那些认真读书、苦苦求学的学生的心灵,伤害高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培育起来的优良学风、校风,更会伤害我国整个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的信誉。如果个别干部仅靠这种亦真亦假的文凭就在仕途上一帆风顺,那它不仅会伤害那些正直、踏实、肯干的干部,更会对干部的成长产生恶劣的示范作用。”
这位在高校讲台站了几十年、教书育人一辈子的全国人大代表大声急呼:有关部门在选拔使用干部时,千万不要简单地看学历、看文凭,关键是看思想政治素质,看实际工作的真本事。与此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千万不要沦为“假冒伪劣”人才的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