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创新。只有不断作出原始性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拥有一流的学科,才能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育出一流人才、创新人才。
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影响,主要源自它的学科水平和科技能力。提高学科竞争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学科基础的夯实和学科水平的提高,又基于原始性创新。所以,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抓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基础性研究领域要产出原创性成果,需要学术自由氛围,宽松的研究环境,更需要专家、学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还需要足够的研究时间。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原创性成果不是在研究计划之内的,而是在研究项目中的意外发现。为此,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必须深化改革,以适应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除此以外,学校要求其它学科要加强技术创新,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有条件的学科要在学科前沿上进行攻坚,取得标志性成果;有的学科则通过学科交叉、综合,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的创新,承接大项目、大工程、争取获大奖,如我校与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获得美国“工业领先奖”,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大学拥有多学科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学中的创新成果,尤其是那些高技术成果需要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和促进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化,这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科技园的宗旨就是促进高技术的创新和孵化,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辐射、转移,或吸引社会资金、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产业园或社会化的规模产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产出创新成果,取得技术发明、专利,更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但仅此还远远不够。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管理,这却是高校的弱势,必须吸引社会参与。社会资金和企业的参与和投入,是大学科技园发育成长的重要因素。我们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必须为此加大支持力度,建立高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基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种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促进产学研结合。希望政府对此予以重视,早日让大学科技园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研究型大学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将并重发展,要求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习型向研究型过渡,即使本科教育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的演变、研究方法、发展动态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使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其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创造空间,为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研究型大学要求教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研究工作者。教师参与科研深切体会创新过程,积淀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也使教师培养创新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定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来哺育。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支有生力量,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环境支撑。环境支撑包括社会共识,充分认识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政策导向,完善有关政策以利于高校教师专心致志地去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尤其对基础研究需要保护和支持,以保证原创性成果的有效产出;加大支持力度,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组建一批重点支持的科研基地,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大型科学仪器的建设;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估制度和方法,取消政府导向的SCI排名,正确处理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文与专利的关系、成果与转化率的关系,以利于国家科技创新的健康开展;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学科可以进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的试点,赋予相应的责权利,以便有效地组织科技创新队伍,增强科技创新的效能;以联合求发展,高校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强化高校学术自由氛围,学术上要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点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要吸收多学科人才共同参与,以相互启迪,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科技创新的服务工作,组织科技创新论坛和教授沙龙等活动,以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