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1万,比今年多出2.3万人,面对更加紧张的就业形势,有关人士指出——
北京10月9日电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事实,但并非不能解决。毕业生要不断调整就业观念,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这样可以逐步缓解就业压力。”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今天在介绍北京地区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时,多次强调毕业生转变观念的重要性。
据介绍,2002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共8.9万多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7万多人,初次就业率为85.3%。2003年,北京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毕业研究生和本专科生11.2万人,比2002年增加2.3万多人,这一增幅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北京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矛盾依然存在,有些问题会更加突出。“目前毕业生就业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一是专业冷热不均,目前电子信息类、师范、建筑类专业比较热,北京每年还要从外地引进很多毕业生。但部分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不旺,主要是纯文纯理的专业,也有招生时炒热、毕业时不热的专业,如目前金融、外贸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 60%,低于平均就业率。二是学历矛盾,前两年所说“研究生俏销、本科生平销、专科生滞销”的情况没有改变,即使相同专业,学历不同,需求相差也很大,比如,计算机和外语专业,本科生抢得厉害,但专科生就业就比较困难。三是名校毕业生比一般院校毕业生好就业。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转变就业观念成为毕业生需要面对的一件大事。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说:“现在很多岗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10年前中专生就能干的工作,现在需要本科生干,不是说学生太多了,而是岗位要求提高了,需要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承担,毕业生应该看到这一变化。”
“择业观不转变,待分率就不会降下来。”任占忠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应该分析总体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不能总是生活在理想状态。
转变观念需要学生自身认识的转变,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也很重要。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任占忠说,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队伍转型慢,就业指导人员多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习惯了“你哪儿能去、哪儿不能去,限制政策是什么”,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指导怎么“找到”工作。二是教材内容陈旧更新慢,形式上全是书本讲义,没有应用先进技术。这说明就业指导观念也需要变。
任占忠说,北京市将在就业指导上加大科研力度,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帮助。一是经过15个月的努力,录制了全国第一套毕业生就业指导多媒体教学光盘。二是对“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较大改版,增强交互性和个性化服务,毕业生和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发布个性化的信息。
任占忠透露,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正筹备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建立首都高校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招聘、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测评,以及大学生实习、勤工助学等常年性服务。常设市场将于2003年第一季度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