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地化工局对所属的17家化工企业的人才流失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结果发现情况相当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来新进的大学生的流失情况更是触目惊心。据统计,这17家企业中,新进的大学生在一年内的平均流失率为12%,两年内的平均流失率为35%,三年内的流失率为67%。最惨的一家大型国有化工企业,2000年共进了25名大学生,结果在第一年就走了4人,第二年又走了12人,到今年6月底,已走了24人,剩下的一名也在联系单位,今年年底前将远走高飞。那么新来的大学生为何留不住?据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伴随着用人制度改革的步伐,在不过短短的20余年时间里,我国大学生就业历经了统招统分、学校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完全自主择业三个阶段,一言以蔽之,就是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满脑袋都是市场经济观念,绝没有老一代大学生那种对单位的强烈依附感,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从一而终”的意识,合则留,不合就拍屁股走人,另谋高就。特别是刚从学校里毕业1 3年的大学生,年纪轻,一般都还没有结婚成家,单身汉一个,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这使他们更容易做出去外面闯荡的决定。
二、经济收入方面的原因。目前待遇好坏、薪酬高低已成为大学生们选择单位的一个首要考虑因素。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是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本身对待遇问题就敏感些;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学生由过去的国家免费上学变为自费上学,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达1万元左右,有些大学生还未毕业就背上了几万元的债务,因而迫切需要寻找高薪单位。然而国有企业却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由于经济效益及用人制度方面的原因,同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待遇往往要低得多,特别是那些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工资待遇就更是低得可怜。上文提到的那家3年内25个大学生基本走光的国有大型化工企业,就是因为企业不断走下坡路,经济效益越来越差,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都很难得到保障,大学生们才痛下决心走人的。
三、个人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有些企业在到大学招人时,摆出一付求贤若渴的样子,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会加以重用。但一到企业后,发现根本不是这样,或者把他们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岗位后,就无人理睬了;或者虽然放在了一个较重要的岗位,但由于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的痼疾,相互牵制,相互干扰,效率低下,个人的能力很难得到发挥,结果有些大学生不愿再浪费光阴,一怒之下,愤而离开企业远走他乡。
四、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影响。由于大学急剧扩招,而人才的需求量并没有呈同步扩大,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些吃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学都向学生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意思是说,在没有找到理想单位的情况下,先找到一个落脚单位再说,然后在工作中再慢慢地寻找合适单位。结果国有企业就往往成了大学生们的跳板,许多人压根儿就不想来国有企业,只不过是没办法才先到国有企业来找个“发工资的地方”,只要有合适的单位,他们马上就远走高飞。另外,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的经历,也为他们的“二次就业”提供了方便条件。现在许多企业明确提出不要学校里刚出来的大学生,怕还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然而对工作一两年后的大学生却非常欢迎,国有企业就成了这些大学生们最理想的“培训基地”。
国有企业留不住大学生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问题,老是这样下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一是企业缺乏后备人才,企业的自身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二是容易在职工中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实事求是地说,整体而言,国有企业对大学生们的吸引力是很不够的,别的不说,单就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待遇问题,国有企业由于机制所限,就很难拿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对于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来说,高薪挖人则是轻而易举的事。
同时也应看到,同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劳动用工规范,工作稳定,福利制度完善,工作压力相对较轻,对有些大学生还是有吸引力的,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多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国有企业还是留得住人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