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中每周上网超过1小时的“网民”比例已达到92%以上,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到33.5%,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界定,北京高校里的师生已经全面“触网”。这是北京教育工委最近在北京高校中调查的结果。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群体更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同其他年级相比,大一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网络不适应症”。
这项针对15所首都高校3000多名师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高校上网的师生已经达到97.6%,北京高校师生不仅网民比例高,而且网龄在一年以上的已经达到74%以上。
网络生活已经渗透到高校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上网目的看,师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搜集信息,占73%,其次是日常联系,娱乐休闲,网上学习和交友。电子邮件已成为高校师生的主要联络手段,86. 4%的人拥有E-mail信箱,50%的人主要靠电子邮件进行日常联系。另外网络求职渐成趋势。
大学师生在网上最主要的收获是快速收集了解信息,快速低成本与他人联络,学习知识方便广泛。另外,缓解压抑和苦闷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显示,61.5%的人会选择在寂寞无聊时上网,18.4%的人认为在网上的最主要收获是“使自己的压抑、苦闷得到缓解”,而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最高,占42.1%。由于农村和乡镇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相对比较困难,压力更大,所以选择网络发泄郁闷、释放压力的较多。
现在,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自制力构成了挑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哗众取宠的无用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游戏和视听功能为主的娱乐功能可能使部分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调查显示,分别为21.5%和30. 8%的学生因上网而旷课和耽误工作学习,“整天在网上,几乎不上课”和“在24点至8点上网”的大一学生比例最高。在网络的负面影响方面,“经常因上网影响作业”、“常入侵他人计算机、在聊天室骚扰他人”、“每天聊天两小时以上”等选项的比例,大一学生都高居榜首,说明大一学生普遍对网络有明显的“不适应症”。
针对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影响现状,市教工委提出,现在各高校都成立了网络宣传教育部门,学校应主动进行校园网的建设,发布主流信息,对高校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上网要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网上自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