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7点10分去图书馆,门还没开,就已经有好多人在排队了!每天8点不到,图书馆阅览室的所有座位就全被占光了。”复旦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小黄向笔者描述道,“而早早来占座的,有很多不是我们本校的学生”。
笔者跟随小黄来到图书馆二楼阅览室,发现在这里自修的人中,不少人捧着自考书籍。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大多来自复旦附近的成人教育学院。“我在图书馆还遇到过好几个外地过来考研的人呢。”小黄告诉笔者,“别的高校过来的也有”。
为什么复旦图书馆“外来人口”这么多呢?
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复旦在上海各高校中教育资源比较好,二是学校周围有很多培训点、成人教育学校和夜大学。
据图书馆一位老师介绍,现在主要有3种证件可以进入复旦图书馆:一种是发给本校生(包括在教务处注册的进修生)的证件;一种是临时阅览证,主要是发给原来的校友和周边成人教育学校的学生,时效一般为一年,不过目前正对此种证件进行严格控制,基本上不办理了;还有一种就是通用阅览证,这是由上海一些高校联合建立的图书馆协作网络,目前,只要花25元办一张这样的通用阅览证,就可进入上海各大高校图书馆阅读,问题就出在这里。“我很喜欢复旦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我几乎每天都来。”正在准备自学考试的小王说。“我觉得高校图书馆向我们开放是很必要的,大学不应该孤立存在,应该面向社会。”偶尔来复旦图书馆看书的曹先生说。
但是,图书馆“外来人口”增多,给本校学生带来了不便,引起学生不满。“我已经很久没去过阅览室了。前一阵我做论文,去阅览室找一本书看。一进去我都惊呆了,座无虚席!我只能在书架旁边站着阅览。”哲学系的小孙这样告诉笔者。“我们是给学校交了学费的,之所以来这儿上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利用这里的资源。学校资源本来就很有限,这种情况下对外开放,其实就等于牺牲了我们学生的利益去达到‘共享’。”学法律的小张说。“大学向社会开放是好事,可前提应该是首先服务好本校的师生。”电子工程系的小周说,“现在满足本校同学都成问题,还怎么向社会开放?”
一位教社会学的老师对笔者说,大学,的确应该是开放的,它应该通过自己的文化的渗透来影响所在的社区和居民。但大学开放绝对不是一种形式。仅就图书馆而言,大学面向社会是由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在大学资源目前还不够充裕的情况下来强调开放,很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环境。所以,找到面向社会与服务好学生的切合点是当务之急。
图书馆文科流通部一位老师说,图书馆目前的矛盾确实比较突出。我们的宗旨一直没变,就是服务好复旦的广大师生。图书馆的现状可能一时之间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保证期末的时候不因为资源紧张而影响同学的学习。在考试期间会对外来人员实行限制,让学校的同学优先使用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