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教育部所属的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和印度亚洲信息技术学院(AIIT)共同宣布,引进印度亚洲信息技术学院的软件项目订单式教学模式,在华推广该学院的培训认证。在各种“洋证书”满天飞、人们褒贬不一的今天,这一认证却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同。
信息化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也是该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调查报告表明,近10年来,印度软件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3项综合指数在世界上均占首位,全球500强中有160多家企业采用印度软件。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最高级别)认证的52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42家。2000年印度软件出口总价值100多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评估,到2008年,印度软件产值将达870亿美元,其中出口500亿美元。
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缺少软件开发人员近20万,未来5年缺口将继续增大。软件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4万人,而且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差很远,直接影响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
几乎相同的起点,又几乎是相同时间发展,为什么印度的软件业今天悄悄地超过了中国?教育部副总督学、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董事长郭富昌说:“除了政府长期重视、政策支持等原因,还在于印度探索出了一条培养高水平、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一套国际公认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教育是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创举。“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特别重视以软件订单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开发能力的培养。”印度亚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总监拉吉夫说:“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参加软件订单和软件项目的研制开发,一旦进入企业就很快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AIIT成立于1982年,曾多次获得印度国家IT出口优秀奖,是国际著名的IT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拉吉夫看来,培养软件人才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因此,AIIT课程设置上60%是实践,40%是理论。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有5门理论课和两门实践课。最后一个学期集中于一整个项目操作。“反观我们的计算机教育,有很多地方是错误的。”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元大曾做过5年计算机系主任,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个“令人奇怪”的数字,都说中国IT人才缺口大,但2003年 IT人才的供需比是18∶1,一个IT位置有18个毕业生等着。而“学生不符合需要,顶多算半成品”是企业说得比较多的话题。
曹元大说,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不是很清楚。教材更新速度严重滞后于软件技术发展速度,师资素质又得不到提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和曹元大有同感,石油大学计算机专家陈明认为,应试教育、偏重理论是目前软件教育的弊端。“现在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是原理性的,而不是案例性的。学生求职时别人问‘你会做什么?’他只能答‘我学过什么’。印度的订单、案例式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值得高兴的是,我国高校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从去年开始,教育部在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这些学院尝试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包括增加实践环节、引进案例教学等。同时,华育发展国际技术培训中心,将受托在全国教育机构甄选AIIT软件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中心,3月下旬对选派的教师培训。经过严格考试认证后,一支由中印两国教师结合的AIIT师资队伍将进入中国IT培训市场,以新的理念培养优质实用型IT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