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今年开学时,都必须设立“绿色通道”,确保今年新录取的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严令“不允许任何高校以任何理由拒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同一通知中的另一项内容,是要求各高校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时,必须寄送有关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介绍材料,以解除贫困学生入学前不必要的担忧。
比较同一通知中的两项内容,当然是前者“大”而后者“小”,前者关乎社会公义大道而后者却更着眼于技术细节。于是在一般的判断中,会觉得前者令人振奋,而后者则未必那么要紧。
近年来,为了落实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教育部门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已经建立起包括奖学金、银行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在内的资助体系。按照教育部门的说法:“只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完全可以保证每一位考入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而实际的情况是,依然有部分贫困生没有顺利地通过“绿色通道”而走进高校的大门,因而失去了求学上进、报效祖国的机会。而以此对比教育部门的说法,则显然是国家的相关政策没能完全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有关资助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正义性、重要性、紧迫性,经过多年的论证、呼吁,已经成了可以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共识。政府的决心、决策,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共识之上,对相关政策的落实,社会各界应该没有什么异议或阻力。因此国家有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折扣”,并不必然地产生于推委、扯皮或不予重视,却可能和没有具体可行、有效的技术保障措施有关。
如果家庭困难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具体资助政策并不了解,则一纸录取通知书带给这个家庭的就很可能不是喜悦而是苦涩。于是每年都有学生止步于“绿色通道”的入口外。而发放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寄发资助政策的介绍材料,显然有助于贫困学生了解政策,大胆地走上“绿色通道”。看似微末的技术细节,却有助于正义、公平的政策的具体落实。有了这第一步之后,诸如助学贷款担保主体资格的问题,勤工助学的信息沟通问题等一系列技术细节也需逐项落实。有了完整、有效、细致的“技术通道”的保障,“绿色通道”才能真正惠及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方向、道路的选择,和对各种政策的是非判断上,而对政策执行的具体措施,则多视作技术细节而未予足够的重视。但在社会发展大方向已定的情况下,衡量社会发育程度的指标,往往集中在是否具备完善高效的行政体系,和落实政策的技术保障系统。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到了落实这些细节的时候了。这次教育部的通知从寄送政策介绍材料这样的细节入手,是行政观念和手段的适时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