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教育部对外发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大学语文教育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近一两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加强和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
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
徐中玉在修订教材时,创新性地加入大量彩色插图,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直观、感性认识。图为《大学语文》(高教版第三版)中沈从文的《常德的船》一文的配图。 (孙振威 供图)
徐中玉,1915年生,著名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曾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上海市作协主席;著作和编写教材达两千多万字,主编大学语文教材多种,影响深远;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东师大中文系名誉主任。
记者:徐老,您是改革开放后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的首倡者,也是“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发起人。能否简单回顾一下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情况,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何在?
徐中玉:中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着比较久的历史。1934年我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学校就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里也都开设大学语文课,但是从1952年开始,大学语文课在高校的课堂上消失了,直到1978年才得以恢复。
大学语文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有人认为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到大学不需要再学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
其实不光中国强调母语教育,许多国家开设有类似中国的“大学语文”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本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别国的优秀作品,课程的普及程度比我们还高。目前我们许多高校对大学语文课不够重视,有些学校还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但课时太少,而一旦学校要压缩课时,往往先拿大学语文课开刀。
记者:有人认为目前大学语文教材过于泛滥,而且许多篇目和中学语文课本重复,因此大学语文被戏称为“高四语文”。您认为大学语文教材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尴尬境地?
徐中玉: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应倡导多元化发展,但是应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据统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共出版发行大学语文教材1402种,目前正在使用的有100多种,一门基础课程出现这么多版本的教材,在世界范围都是前所未见的。因此,目前大学语文教材要多元化,更要整合,要做到“既多元又有序”。
二十多年来,我应邀编写过各有其用的大学语文教材7种,所选古代文学名家名作,大多已被近年新出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入。这些名作,让学生早点读到,我认为是一种进步。而选文的重复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三版)中,我对选文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更换了大约1/3的篇目,已经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基本被换下了。选文要尽量避免重复,但是有些作家是不能回避的,我的做法是选用同一名家的别篇名作,或理解难度较深的名篇,以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性与探索性,满足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
一些篇幅较长、理论过于深奥的作品,也不适于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因此在高教版的《大学语文》第三版中,所选古代文学作品大多短小精悍,值得仔细品味、反复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