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聆听母校的教诲成高校毕业典礼上最闪亮的环节
资料图片:6月18日,南京大学的一些应届博士毕业生在毕业典礼后把博士帽抛向天空。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7月,众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毕业典礼成为他们最后的“成人礼”。记者发现,教授们精彩纷呈的致辞成为毕业典礼上最闪亮的环节。教授们文采飞扬、饱含深情,他们的发言一次又一次被学生们的掌声打断;而后又在网上被一遍一遍地转载。
最贴心
——华中科技大学《牵挂》
诸多高校论坛流传的一篇题为《牵挂》的文章,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今年该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
“…… 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牵挂着……你既需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又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你既需要尊重领导和前辈,又不必刻意去逢迎……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当你意气风发、策马奔驰的时候,可要当心,那里非常拥挤,脚下甚至还有石头。亲爱的同学,竞争的路上,千万别摔倒,我们牵挂着……”
这篇演讲稿字数只有2000出头,在李培根院士不到15分钟的讲话过程中,学生们共送给他19次掌声。学生们也在网上评价“有情之人才能做出此惜惜之文”、“感动得流泪了”……
最富文采
——北京大学《走出校园》
说起教授致辞,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也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这位法学教授每年的毕业致辞已成为学院的一个品牌,他每篇文采飞扬的演讲稿都会被学生们评为“经典”。继2003年的《这一个大学生活的尾巴》、2006年的《你柔软地想起了这个校园》,今年的演讲稿《走出校园》又一次受到毕业生们的“追捧 ”。
苏力教授会深情地告诉毕业生们:“不要总是拿自己同别人比,无论是昨天的同学还是明天的同事。”他也会善意地提醒文科学生:“大学的文科教育往往会令许多人从骨子里更喜欢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时代,甚至使人膨胀起来。但这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而只是学院中想象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琐细之中。”今年,苏力教授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过于纯洁、单一、博雅或‘小资’的教育,一方面让人太敏感、太细腻,一方面又会让人太脆弱。考试不好都‘很受伤’,那考不上大学呢?求职或求爱被拒呢?更别说其他了。瓷器太精致了,就没法用,也没人敢用。生活中谁还没个磕磕碰碰?!”
最经典
——中国政法大学
《你们应当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
教授的毕业致辞不仅在当时感动着学生,甚至会演变成毕业生对于母校记忆的关键一部分。不少中国政法大学2007届的校友都始终无法忘记当年毕业典礼上该校王涌教授的精彩致辞。
他告诉毕业生:“世上最珍贵和最深奥的学问不是法学,不是什么‘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也不是什么‘公司人格否认’,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理解和获取‘人生幸福’的智慧和能力。”“也许毕业之后,你们又会像一颗颗‘疯狂的石头’,在房子、车子和票子的压力下,迅速地陷入心理学上的拜金主义和攀比主义。母校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希望你们成为富足的中产阶层,但是,母校更希望你们永远是有良知的、有正义感的人。”
“王涌教授的发言完毕后,当时现场真可谓轰动,大家都抹着眼泪、疯狂地鼓掌。”中国政法大学2007届毕业生宋永存回忆说,“至今我的电脑里还存着王老师的演讲视频。虽然大学四年他没给我们班上过课,但因为这次演讲,我深深地记住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