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第五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在此间中国科技大学举行。记者从是次会议上获悉,当前在社会的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等各方压力剧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相关部门及社会的高度重视,最新资料显示,中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解除学子们的心理之忧,6成多的高校设立“心理委员”工作机制。
据介绍,高校心理委员制度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外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全国推行并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国目前有60%以上部属院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委员。
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说,经过六七年的发展,中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委员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敏锐性,营造了和谐的班级氛围,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等。但也存在心理委员“失职”现象,因此需要高校之间相互交流,促进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科技大学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孔燕教授介绍说,中国科大在2004年较早设立班级心理委员。2008年,该校还成立“心理委员联合会”,联合心理委员积极开展朋辈互助。目前,中国科大每个班级都设有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305名。
与会的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心理研究专家认为,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教育的特殊志愿者,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员,是桥梁和润滑剂,连接着学校、同学,在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科技大学的心理委员惠杰认为,大学的心理委员不是什么“官”,只是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一些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疏导,将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记者 吴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