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信息,今年我国高校将在前两年扩招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招生。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250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增长幅度为14%左右。
包括各种形式的办学在内,目前我国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
有关专家说:中国高校近两年的扩招是世界各国罕见的。
扩招规模世界罕见
对于正在读高三的李小丹和她的同学们来说,今年继续扩招的消息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在他们的眼中,高考的“独木桥”正在越变越宽。
从1998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1999年的160万人,2000年的220万人,到今年的计划招生250万人,高校的招生规模经历了一个飞跃的过程。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认为:中国高校近两年的扩招是世界各国罕见的。由于长期毛入学率很低,独生子女进入高校的愿望又很迫切,供需矛盾突出,社会需要和群众需要构成了强大动力;而重视高等教育,希望子女进入大学深造,这是中国发展高等教育极其有利的宏观环境;国内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消费需求不足,鼓励社会各界把资金用于高教,无疑是正确的。可以说,高校大扩招,大的背景是科教兴国,加上强烈的需求拉动,普遍的社会舆论,高等学校也倾其全力,千方百计完成历史性任务,各省市所表现出的空前积极性,这是单纯的扩招所不能想到的。可以说,高等教育正在向着大众化迈进。
据统计,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地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或超过15%,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宽带的高速时期。
高等教育因扩招而热
连续3年的扩招,引起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在“大出风头”之后,高教也迎来了空前发展的良机。
很多大学校长兴奋地说:扩招政策出台后,高教更加受到重视,各省增拨土地,增加投入,银行贷款也积极配合,这些都加快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更营造出有利于高教发展的政策以及社会环境和贷款环境。相对于扩招对消费需求的拉动,我们更看重它对投资需求的拉动。过去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有两个,一是资金投入,二是就业问题。过去进了大学的门就是国家的人,包学费,包分配。现在不同了,家长和学生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对于交费上学和自谋职业都可以接受了。
扩招规模应量力而行
经过连年的扩招,各高校充分挖掘潜力,但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学条件不足也明显表现出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
据一些老师反映,学校内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试验设施明显不足已经开始表现出来。单人实验变成了多人实验,操作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甚至取消实验;一些学校的基础课和公共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而有的学校的公共外语的一堂课甚至挤进去200名学生同时听课,几乎连站的位置都没有。
“一些高校扩招后显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教师超负荷运转,根本无暇顾及知识储备,科研的时间也相应减少,而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阵地,这种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位教育专家指出,“要准确掌握扩招的幅度和节奏,拟定切合实际积极稳妥的扩招计划,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能力,合理分配扩招数量,渐进地扩大规模,避免对教育资源的掠夺和使用。”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不能变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梓华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一所国家的高等院校,北师大始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学生被招进来,学校就要对他们负责任,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尽管扩招,但是我们没有走读的学生,因为很多活动、讲座是在晚上进行,如果走读,学生上完课就回家了,四年下来学生必然会失去很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从安全角度来说这样也不好。如果走读,倒是可以让研究生这样做,他们比本科生大,学校是可以放心的。”李老师说,目前学校正在抓紧时间将学校的西南楼改建成学生公寓,昌平学区、珠海分校也都在加紧兴建。
去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山东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就曾提出:高校扩招,绝不能以牺牲学生培养价值为代价,要警惕扩招之后出现的新问题,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必要的教学条件和基本的教学质量,维护扩招的严肃性。
对此,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总结说,“扩招要始终坚持高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原则”。
民办大学有更多“甜头”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是国家尝试扩招的第一所民办高校。副校长刘林兴奋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扩招,学校无论是办学力量、教学质量、专业设置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刘林说:“如果说扩招的力度在一年比一年地加大,那么海大的师资与基建条件的改善速度要大大快于扩招的速度。”
对于今年的扩招,海大的准备除了师资上新进百名教师外,还将在学校的基础设施上投入。刘林向记者介绍:学校正在建设的有两座宿舍楼,一座实验中心,预计秋季新生入学时就能投入使用。
“民办大学在发展上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扩招后学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在好转,学校办学能力也在增强。扩招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发展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学校现有90多个专业,随着扩招,大学的门向更多的学生敞开,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将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求。”
扩招后就业更难
不久前,从广东省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传来消息:未来几年中,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会十分严峻。
为此,教育部高教司的专家指出:在坚持扩招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有些学校对一些就业率不足5%甚至为0的专业还要坚持扩招,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
很多老师也担心,扩招虽然带来了高校的生源,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学生入学成绩也低于从前,生源质量的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记者在采访很多高校时发现,生源质量的降低和由其可能产生的隐患正在成为目前国办、民办学校共同的担忧。
统计表明,在我国18至24岁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要达到50%以上。很多教育界专家表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趋势,但鉴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都是“精英教育”的模式,如何让“精英”和“大众”有机融合,却不是只以学生的数量增加为唯一办法的。(陈筱红 陈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