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钢:同济大学通过不同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调整
让大学生实现“在读创业”
■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酝酿多时的同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定稿在即。就同济在服务国家战略上的全新部署、覆及全校的教育综合改革举措,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和新思考,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教育和科技都是战略投资,而我们的投资对象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所以很多事情需要提前布局,谋划长远。”
教育综合改革不是“集体舞”,大学要有“自选动作”
文汇报:从去年开始,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教育部直属院校纷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有人说这一轮高教改革就像“集体舞”,大家都要跳,一些高校已率先公布了综合改革方案。作为同济的掌门人,您怎样理解这场教育综合改革?
裴钢: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是势在必行之事。就大学来说,我们明显地感到,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同济大学所处的上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容不得我们犹豫、徘徊。
从宏观层面讲,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众创空间”,必然要求高校输送更多有专业素养且创意迸发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前,大学做得怎么样?
在我看来,高校首先需要反思。反思不是简单地说过去我们哪里做错了,而是要去认真地审视,有哪些环节、领域我们还做得不够好,可以有提升、改进的空间。
过去30年,我们经历了从高等教育“小国”向“大国”的转变。据最新统计,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2979万人,高校数量有2263所,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这就倒逼大学思考一个问题:高校的办学质量如何?离国家需求、人民满意还有多大的差距?要缩短这些差距,我们该怎么努力?
我注意到,这一轮的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很多985大学都有一些共同的动作,比如加强对本科生的教育、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评价等等。这些举措的出台,都是为了解决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共同面对的一些通病,很多研究型大学此前过于注重科研和学科排名,对教育教学投入不够,借助这一轮改革,大学要回到立德树人的本位。但除此之外,基于同济的办学传统、学科特色,我们的教育综合改革也有“自选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