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改顽疾逐一破除
——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四川省泸州市复陶中学的学生正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记者 刘磊 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副校长杜琳带领骨干老师们编写了《好玩的数学》校本教材,把一些纯粹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受到学生欢迎。陈楠 摄
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丹桂小学的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记者 刘磊 摄
“没想到,我们这么偏远的深山学校,也享受到了与城市学校同样的硬件条件!”
开学前,参加教育综合改革神州行报道的记者来到四川省叙永县,见到了说这话的水尾中学副校长姜国福。5年前,姜国福所在的学校办公条件很差,“没有一间像样的实验室,学生做实验都变成了‘讲’实验”。
随着近几年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这所农村学校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每张办公桌都配上了电脑,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还有了单独的实验室,各种实验器材一应俱全。
在四川泸州,即便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叙永县、古蔺县,学校硬件设施条件也都达到了城区水平。古蔺二小班班有电子白板,还建成了一个远程录播教室。
类似于泸州农村学校的这种变化,正在四川的各个地区发生着。“去疾除疴,唯有改革!要下猛药解决教育难题!”2014年,四川省全面启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四川教育人改革的共识和决心。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很单一;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引起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机制不通畅;义务教育“择校热”……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四川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些问题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肯定难以解决,必须找准症结、正本清源,壮士断腕、猛药去疴。”在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说。
立德树人,打破应试教育沉疴
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9月2日下午5点10分,已是小学放学的时间。记者走进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中心小学,看到的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哇,又是三分球!好厉害!”篮球场上,一名女同学连进几个三分球,引来了小伙伴的阵阵喝彩。球场旁边的体育保管室,孩子们进进出出,自由地选择体育器材,并自觉地做好登记。走进学校的图书室,看到的是同样的场景。五(2)班的王义越告诉记者,他借了一本《海底两万里》带回去看,看完之后自己还回来并做好记录就可以了。
从2010年开始,一项破除沉疴的教育改革大计在泸州开篇:全域推进“三开减负”“三开放”“两增两减一提高”等16项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在泸州全域特别在广大农村学校全面实施。
“教育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痛处,才会有真正的改革。”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晓锋说,泸州市针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改革,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唤醒教育本真,打破应试教育沉疴,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刘晓锋说,泸州教育近年来给外界的印象是改革不断、举措连连,但要实现的目标却并不新鲜,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三开减负”“三开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载体。
“如果学生每门课程都能学习,每项艺术、体育技能都能接触,这样的学生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2010年至今,泸州市要求每所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程”,幼儿园和小学按照国家标准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同时“开放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和计算机教室”。
“我好喜欢现在的学校,老师不会占我们的音乐、美术课,体育器材随便玩,想看什么书就去借,老师还常常带我们到乡下体验生活!”近日,正在纳溪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学习竹编技艺的五年级学生李正华,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作为全省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泸州的改革,印证了四川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步伐。2014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2020年),提出了5大方面的20项改革,首当其中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