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推动河北经济社会更长一个时期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这一决策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积极主动地发挥人才和科 技优势,为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长远和深层次支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独特作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养适合河北现代产业需要的人才;探索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大学制度。
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针对河北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企业创新能力弱而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其核心是打造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关键是提升产业和行业技术水平,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最终要依靠人才。
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在培养和造就优秀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以及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高校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投身到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当中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高校要在此期间,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廓清模糊认识。现代产业体系虽是一种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它是通过一项又一项技术进步、一个又一个产品升级的不断演进才能完成,各行各业、各个环节都可以有所作为。高校当此其中,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所作为。二是尽快付诸行动。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对高等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校应重新审视自身与其不相适应的地方,并抓住这轮新的战略期中的发展机遇,自觉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着力培养适合现代产业需求的人才;自觉地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校企、校地互动合作,以技术优势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如此,高校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抢占新的制高点。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养适合河北现代产业需要的人才,保障河北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从当前来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优质产品迫在眉睫,而从长远来说,在高校设置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人才,则是保障河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措施。
当前,河北高校专业设置传统基础学科偏多,且同构化现象严重,据统计,仅管理类与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点就有515个,占全省本科专业点的三分之一;强势特色学科与重点产业的匹配度还不够高;省内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主导产业所需的应用学科偏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明显不足;与河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联度较高的学科如风能与电力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匮乏;优势产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特别是缺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部分职业学校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认清这一现状,及时根据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要培养适应河北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人才,就必须构建符合这一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其着力点在两个层次和三个重点方面。
两个层次:一是优化全省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强化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学科,重视传统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二是优化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根据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学科专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个重点方面:一是立足实际,重点发展目标要求的学科专业,培养急需人才。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只有短暂的五年时间,必须尽快破除思想和行动障碍,重点加强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学科专业竞争新优势,为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培养急需人才。二是集中精力,建设一流学科,培养领军人才。到2020年,以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河北品牌效应的优质产品为标志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这一目标要求更多的一流人才、领军人才建设完成。高校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层次结构,按照“扶优、扶强、不扶贫”的原则,进一步集中人、财、物,增强强势特色学科服务经济建设的贴近度和融合度,将其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使其成为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有精锐的创新团队的重要发源地,为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培养领军人才。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技能训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仅需要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还需要更多掌握新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这给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转变普通教育发展方式,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使职教专业与全省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相适应,按照产业需求定专业、企业需求定课程,并以学科专业方向的灵活性、特色性、超前性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有效对接。还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换代和岗位转换的长远需要。
但在此过程中,应谨防以下偏差:一是专业频繁变动,随意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但社会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学科专业在适应的同时,也要保持稳定性。二是贪大求全,盲目追求热点。高校要客观分析自身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资源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目标,方能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三是重形式改造,轻内涵创新。有的学校本末倒置,只求给专业改名,忽视内涵建设,“新瓶装老酒”,与专业调整的方向南辕北辙。
探索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大学制度,为高素质人才成长和高水平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是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构建这个体系,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能够融合、集聚现代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需要大批具有领先水平与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成果。但人才成长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需要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科技创新需要宽松的实践环境。高校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探索建立自主办学、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运行,使人才成长与学术积累相得益彰,从而确保其持续健康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系河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