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在文明不断延伸的历程中,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始终与国家的兴盛同步前行。而大学的兴盛,离不开富有智慧、经验、人格魅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卓越领导者———大学校长。
连日来,近百位中外大学校长会聚北京,围绕“大学校长如何领导和管理好大学”的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使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中外大学校长们的管理智慧,也领略了校长们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
从国际大背景中看大学校长的使命
中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自她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到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提高到121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3.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大学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更使我们进入一个全方位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发展,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这就需要大学校长更新办学理念,更多地了解和吸收、借鉴国外大学较成熟的管理经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召开的。
在论坛间隙,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他认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至少应该肩负起培养人才、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成为中国知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其中,大学校长起着关键作用。
许校长说,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这三项责任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许校长最近参加了几次国内外的大学校长会议,他说会上大家都在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广泛开展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是21世纪大学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应该更加自觉地面向世界,具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在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今天的大学也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的眼光,而国际交流和合作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十分重要。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教授说,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又是根本性的环节。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教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同时向大众化和高水平两个方面快步推进,并由此明确了分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在,国内高水平大学都在考虑如何通过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自身办学走向更高水准。作为一校之长,要抓住机遇,更加睿智地预测和掌握大学的未来发展。
努力朝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时代赋予大学新的使命和丰富的内涵,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要求。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说:一个国家的大学水平如何,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们要创建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教学成果,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基础设施,还应该有一流的管理。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管理至关重要。
参加论坛的大学校长们普遍认为,时代要求大学校长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要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要求大学校长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还要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管理理论。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强调的是过程,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是一个凝聚人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领导者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