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然而,今天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有多远?
在这个炎炎夏日,哈佛、牛津、剑桥、斯坦福、东京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来到北京,与北大、清华等82所中国著名高校校长共同对话,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建设“一流大学”成为论坛内外的热门话题。
何谓世界一流大学?
曾担任十载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教授在谈到一流大学的概念时,用四个“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评价。
诚然,像哈佛这样享誉世界的王牌学府,每年的投入多达数十亿美元,陆登庭教授任校长的10年期间就筹款100亿美元,可谓日进“百万”,这确保了学校设施一流的地位。而从师资来说,哈佛云集了世纪顶级的优秀人才,近80年来先后有30多位教师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哈佛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有6位通过竞选当上了美国的总统。
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更是以较为充实的数据和具体的分析描绘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教师素质很高,不乏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世界杰出科学家、划时代科技成果的发明者,全球400多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经费充裕,年度科研经费少则1亿美元左右,多则数亿美元,同时拥有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其中哈佛的博士后达到3000名;吸引本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就读,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全方位开放式办学。这些学校不仅是世界著名学者学术交流的中心,而且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研究生中留学生的比例一般在20%以上。
卡斯帕尔,曾连续8年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他在论坛演讲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具备的四个特性:追求最卓越的研究与教学,使研究与教学两者相辅相成;自治的灵活框架;学术自由;对学校的认同感和竞争精神。
距“一流大学”究竟有多远?
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为所在的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孕育、人才的培养等做出了出色成绩,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资源。勿庸置疑,我国的知名高校同这些世界一流大学仍存在着相当远的一段距离。
美国波士顿学院专门研究国际高等教育的专家菲力普·阿尔特巴赫认为,当前亚洲大学不仅要追求扩大教育规模,还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并非易事。因为当今大学更加复杂,规模更大,投入也更多,要达到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代价将越来越昂贵。即使现在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多数也是经过很长时间努力才达到的,在短时间达到一流大学标准将相当艰难。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教授也认为,中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如资金、师资、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寻找差距,认识差距就成了众多国内校长们在对话和交流中努力寻求的一个答案。
“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科水平、教师水平、学生水平和科研成果水平上。”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表示。“从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较来看,差距最小的是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差别不大。而在其他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除资金投入外,最主要的差距体现在学术成果和师资队伍上。世界上前一百名大学每年科学论文索引(SCI)一般在2000篇以上,而国内过去最多只有几百篇,现在有一些改观,部分大学已经达到1000篇以上。至于师资水平,我们在国际最高学术界尚缺乏一席之地,更不要说拥有诺贝尔获得者。随着国家对大学资金投入的增加,今后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自己要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对于已有百年历史、国内著名大学北京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已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学科建设还有不少差距。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学科群和学术成果还比较少,教师中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者人数很少,培养、吸引和汇聚优秀拔尖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建立和发展新学科,改造传统老学科,发挥师生积极性、创造性就成为北大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课题。”
如何离世界一流大学更近?
如何缩短这种差距,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水平,向一流大学迈进?这不仅是中国大学校长们思考的问题,外国一流大学的校长们也纷纷为中国高校出谋划策。
“要真正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实际上很难,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为这个目标努力创造条件。”卢卡斯教授坦言。他认为,中国高校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并且这种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二是要有优秀的教师,这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教学的根本保证;三要严格选拔具有良好基础的大学进行重点建设;第四,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陆登庭教授说,一流大学不仅需要硬件上的投资和更新,更需要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单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
中外大学的校长们在对话中也表示: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样样都强。一所大学如果能在整体学科水平较高的基础上,有三五个学科具有一流的影响力,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切忌贪大求全,应该集中力量,在优势学科领域实现突破。“中国大学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投入的问题,要进行明智的、有选择的投入。”卢卡斯教授认为。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21世纪中国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能担当起培养人才、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四个历史使命。为此,要转变人才观念,加强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促进学科交叉整合,发挥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走出象牙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新的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多出成果并为社会服务。
“要建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出一流的成果。”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认为。因此,清华大学一直为之努力,力争用15年时间使一部分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流的大学要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努力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来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大学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培养创新的能力和多方面的素质。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认为,时代的发展,使得我国高校的组织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校长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善于协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大学校长们普遍认为,创建一流大学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远、合理的目标,要有一个长期的准备。只有为之努力,才会有创建一流的可能。(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