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学分制
学分制何时“弹”起来?
2001-08-27    

字体大小:

  "本科学生一律实行学分制。"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成绩考核及管理办法》上规定的,该《办法》1990年5月29日在校长办公会议上通过。早在1985年,我校就开始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学分制;当年8月26日,颁布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分制成绩考核试行办法》。

  学分制已经在人大实行了近15年,但教务处副处长潘平说:"学分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中国教育界自始至终搞不清楚。"在外国,大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提前或延迟毕业,求学期间为打工攒学费而申请暂时休学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学生可以随时毕业。潘平称此为"弹性学习"。

  "可国内大学却 弹 不起来。"潘平作出三点解释:

  ①每学年末,国家劳动人事局向每所大学分配就业指标,因此在整整一年的其余时候没有就业指标接收毕业生。就人大而言,学生要想提前毕业必须提前半年向学校申  请,也就是说至晚在大三上学期时学生就得决定是否提前毕业。

  ②国内大学四年所修学分共180分左右,学生负担过重,不花上整整四年无法完成学业。美国大学则只有140多个学分。潘平解释这是美国没有英语,政治等课程的缘故。

  而在人大,仅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与英语,学分就占35-37分。正是为此,人大目前只有不修这两门课的留学生才有可能提前毕业。

  ③床位不足导致延迟毕业也有较大难度。老生不走新生住哪?而国外大学无学生宿舍,学生一般在校外租房住宿,这一问题可以避免。

  逐一分析以上各点,可以发现现状难以改变。首先,教育部曾就毕业就业指标一事表示不满,但劳动人事部不放权,教育部唯有无奈。潘平说:"要是国家不包分配,完  全把学生推向社会,这问题就好解决了。"其次,必须向政治理论倾斜的课程设置仍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兼之英语学习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学分在这两方面  的下调空间不大。至于床位不足,则属于硬件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高校扩招后,这一点无疑会更为突出。

  北大、清华曾派人出国考察,最后得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照搬西方模式的结论。西方已达到了完全的市场化,而在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背景下,只能采用有中国特色的"学时学分制"。潘平用一句话总结说:"这是个体制问题,社会环境决定了的。"

  工商管理学院办公室一姓顾老师则对"提前毕业"持保留意见。顾老师认为保研等方面尚未有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出台,提前毕业的学生既无实习机会,毕业论文也不会写好,"大学生活会留下缺陷。"所以其态度是不赞成过多宣传此事,据其称此举会"冲击正常教学秩序":"一个课堂本来坐三四十人,人人都要提前毕业,教室空空,扰乱人心。"于是偌大一个工商学院,据顾老师了解只有94届国企朴红莲一人于大三时提前毕业。

  其实,国内也有一些院校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上海大学本学期推出了"全日程排课制",从早8时到晚上8时35分,全天共排13节课,除了15分钟的课间休息,没有固定的午晚饭和午休时间。全日程排课,是国外大学通行的做法。它使受欢迎的教师能多开几节课,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而以往其中部分学生因为教室座位的限制被排除在课堂之外。

  对于人大来说,全日制排课制的最大借鉴意义是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多的自由。实行这种课制后,每天13节课,一周就能排上65个课时,而一名学生每星期的必修课最多只有30多个课时,在剩下的时间里,就能根据自已的需要任意选取高年级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只要每天上满13节课并门门通过,只需两年就能修完四年的全部课程,从而提前毕业。

  潘平副处长也认为,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建议:压缩学时,减少学分。

  采访:朱文瑜任珊珊符丽陈晓英李洁张黎明宋永俊撰稿:雷剑峤

  选自《人大新闻周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江苏高校学分制收费有新规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