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上月在谈到将于2020年度之后实施的新学习指导要领时,明确表示日本将和施行已久的“宽松教育”政策诀别,但承诺不会削减学习内容,同时提高教学质量。驰浩的这番言论让民众的目光再次投向“宽松教育”这一话题,以及围绕“宽松教育”的种种是非争议。
什么是日式“宽松教育”?
战后日本在极为重视教育的背景下实现了经济奇迹,科技文化等也开始拥有全球影响力。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填鸭式应试教育之后,日本的教育界和经济界等开始反思填鸭式应试教育的弊端,例如厌学、逃课、校园暴力等,试图向一种更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宽松教育”。
广义上“宽松教育”时期指上个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左右,狭义上“宽松教育”始于2002年左右,也是从那时起,学校开始实行每周5天学制,并且正式采用重视“宽松教育”的学习指导要领。
日本推行“宽松教育”的本意是要减少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
“宽松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学校学习时间的减少,中小学生平均每周课时减少两小时,小学六年期间国语授课时间减少200多个小时,而教学以外的“综合学习”时间增加约400个小时。“综合学习时间”可以搞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而不是教授课本知识。
“宽松教育”真的轻松吗?
其实不然。虽然日本政府在公立学校的教学学习中降低考试和成绩的重要性、不以成绩“排座次”,但在重视名校出身的社会氛围中,学生们竞争升入名校的“暗战”却始终存在。
对于想要进入更好大学出人头地的学生及家长来说,“宽松教育”并不轻松,日本的补习班“塾”成为重视教育的家庭的课外战场。有许多在日华人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入课后补习班“塾”,以便在日后的升学考试中占得先机。
根据日本对高中毕业生的调查,考上东京大学的学生85%上过私塾,而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一桥大学等日本著名大学这个比例高达95%。日本私塾正是借着“宽松教育”推行的东风,才得以迅猛发展。这反映出了普通学校教育质量的低下,也体现了家长对“宽松教育”的不安。
由于文部省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严格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进度一视同仁,反对对学生加以分类。因此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的高中、大学应试辅导。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只能将提升学力的希望放在了针对性强、个性化的私塾上。另一方面,由于私立的学校受到的相关限制少,更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应试对策。这就理解为什么私立学校的课外学习支出要少于公立学校了。
“宽松教育”扩大不平等?
有人戏谑地把日本高中生分为“直升梯学生”、“扶梯式学生”和“楼梯式学生”。
“直升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读于系列学校,即便不学习都能进入该系列学校顶端的某所顶级私立大学。只有在选择大学系别和专业时,成绩才能派上用场。这类私立系列学校的学费高得惊人,换算成人民币大约要每年十万元左右。也就是说,“直升梯学生”都属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生胜利组”。那么家庭条件不如他们的学生怎么样呢?
一种出路,是在中考时努力考上系列大学的附属高中——只要家里负担得起高额的私立高中学费。从此高中阶段便不用努力了,被称为“扶梯式学生”。不用在高中阶段努力学习了。
而剩下的初中成绩差强人意、或是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就只能像走楼梯那样,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考大学。
诀别“宽松教育”伤了谁?
和中国的“80后”曾被认为是垮掉的独生子女小皇帝一代一样,日本社会也有“宽松一代”这样的称呼。
驰浩宣称要和“宽松教育”诀别,让有些“宽松一代”感到“很受伤”,诀别似乎意味着自己是国家政策的败笔,而“宽松一代”则变成了带有歧视性的词语。
实际上,所谓的“脱宽松教育”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施行。自从“宽松教育”在日本开展,由于课时明显减少,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国际学习能力调查显示,在实施宽松教育期间,日本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读解能力排名都大幅下降。
许多日本人认为“宽松教育”是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的罪魁祸首,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将影响到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日本政府从2008年到2010年开始逐步施行“脱宽松教育”,相应增加了学校学习时间,而日本学生在国际学习能力调查中的排名随之也取得了一定的回升。
不过,也有持相反意见的人觉得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日本学生学习能力排名的下滑是因为参加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大幅度增加,对这样的排名变动没有必要大肆渲染,日本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针保持自信。
而自由记者前屋毅则认为,归根究底文部科学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才是对“宽松教育”的最大误解者。
由于社会上存在对“宽松教育”带来学习能力下降的批评,文部科学省便转而否定“宽松教育”,从根源上造成民众心中对“宽松教育”政策失败的印象。
实际上文部科学省并没有正确充分地向民众解释“宽松教育”原本的目的,如果从一开始贯彻落实好,就不会形成现在对学习能力下降的批评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