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后,北京二中高一学生小王发现,学校生活出现不少新变化:过去急促的下课铃声再也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名曲;原来课间操一律做广播体操,现在用起了包括跳绳等不同运动形式的锻炼“套餐”。
“我觉得这样做挺有意思,有趣还能学到新的东西。”小王告诉记者。昨天(8日),记者在北京二中校内显示屏上还看到本周的下课铃曲表,全是钢琴大师肖邦的作品,其中既有华尔兹舞曲,还有圆舞曲。据了解,学校音乐教师将每首名曲剪辑出时长3分钟的一段优美旋律,作为下课铃声。
“我们一天一首世界名曲,一个学期90首。学生高中3年下来能听到540首名曲。”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算了一笔账。在他看来,艺术教育不光靠上课,更要靠平时熏陶和滋养。这些世界名曲按照系列听下来,实际上逐渐成为新课改的校本课程。“通过资源整合,校园的一草一木、礼仪、教师服饰等,都能成为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据了解,这个学期二中学生的课间操不再采用过去整齐划一的做体操,而是按照不同年级用上了不同运动“套餐”,包括跳绳、羽毛球、足球等不同的“餐式”,学生可从自身兴趣出发进行选择,一般体育“用餐”天天不重样。
对此,参加二中新课改地理研讨会的市教科院副院长张铁道表示,利用周边生活、实践一起来建构教育资源,老师不再是一个教学传递者,而是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这正是新课程教学的方向之一。
权威声音
3分钟能感受名曲魅力
记者采访时发现,剪辑经典音乐做成下课铃声,在一些人眼中有“糟蹋”经典音乐之嫌。对此首师大音乐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雷达表示,将世界名曲做成铃声,是向青少年普及音乐独具匠心的做法,并不存在“糟蹋”的问题。雷教授解释说,世界名曲,不管是交响乐,还是小品,都包含一个音乐主题,而且主题一般为16小节或32小节,一分钟内都能表达出来。因此,3分钟的音乐旋律将帮助中学生感受名曲魅力,所谓“糟蹋”是外行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