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球仪,一只桶,两只杯子,还有一支滴管,是美国来的丁老师11月28日讲水资源课的教具。他的学生是来自全国的100名环境教育工作者,这些学生被分成20个小组。
丁老师和他的3位同事来自全球环境传播公司,该公司与我国有一项合作,要把美国的环境教育模式传到中国,计划将在全国3000所绿色学校展开。
丁说,他在全球已经有3000多位学生了,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几个辅导员是他在中国最早的学生,1999年他们就开始合作在一些学校开展试点。“由于看到我们的环境教育模式在中国有很好的效果,我们决定让更多的老师懂得这种模式,从今年开始把参加培训的范围从北京扩大到全国所有的省份。”丁告诉记者。
开始上课了,丁老师组织大家做了一个实验:每个组有一桶一加仑的水,“我们把桶里的水看做是地球上所有的水”,丁让学生们把桶里的水倒入一只容量为0.03加仑的杯子,“这个量相当于全球淡水总量”,接着丁让学生们从杯子里再倒出0.01加仑,“这是地球上液态水的量,大家用滴管吸出5滴水”,丁告诉学生这5滴水就是人类可以使用的淡水。“现在知道水的珍贵了吧,节约用水的确迫在眉睫”。丁说。
“课上完了,家庭作业是填好这几张表”,丁指着作业本说。一张表是让学生调查学校的用水系统,并询问学校是否安了节水设备,今后打算采取哪些节水措施;一张表是记录家庭的用水情况,提出家庭节水计划。
很多听课的老师有点目瞪口呆。一位地理老师说,关于水资源的这点知识在地理课上一句话就讲完了,而“老外”把水折腾来折腾去,一堂课就说这点东西。
“课堂的东西就那么多,老师只需用形象的手段向学生介绍各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就可以了,关键是在课后,老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和他们一起去设计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能唤起学生的一种责任感。也许孩子只是建议家长换一个节水龙头,但毕竟是他亲自参与了一次环保行动。”丁告诉记者,他们把这套环境教育模式称为“环境行动课程”,关键在“行动”二字。环境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去参与解决。
这种“美式”环境行动课在中国有市场吗?丁老师很有信心,他的学生、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周又红老师,去年指导的学生小靳做了一个关于水资源浪费的调查,小靳发现北京市每年洗车用水要用掉相当于一个昆明湖的水量。他把结果写信告诉北京市长,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重视。
丁老师带来的教材涉及节约用水、减少废物、节约能源等内容。他说,他们只是带来一种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还要靠中国老师根据中国的国情发挥、充实。
河南来的白老师说,环境教育怎么进行,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这种“行动”式的也可以试试,但上主课不能用这种方式,最多在中队活动或团队活动中用。
|